北京哪个博物馆书法作品多?

钮玉燕钮玉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有着众多博物馆,保存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和艺术品。北京的书法碑刻文物资源非常丰富,类型十分多样,既有贴在墙上的镜铭、刻在石碑上的碑文、写在墓志上的铭文,也有刻在经幢上的佛经、刻在摩崖上的游记、刻在井壁上的题记,还有写在丝绸和纸上的墨迹书法。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还有各种墓志铭、刻经、画像石、画像砖、瓦当、榜书等。

在北京,若要一馆览尽各种碑刻和书法作品,首推首都博物馆,馆藏碑刻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广泛,为国内博物馆之罕见。馆内专门开辟的“古代石刻艺术精品陈列”展厅,汇集了石鼓、汉碑(汉画像石)、魏碑与唐碑等石刻艺术精品101件。其中一级品12件,二级品51件,三级品32件,还有6件来自民间收藏。汉代画像石18块,刻经石刻32件。在这些石刻艺术精品中不但有《石鼓文》、《乙瑛碑》、《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碑刻,还有首都博物馆特藏的《四山摩崖刻经》的《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九鼎铭》、《洛水神赋》(摩崖刻经)等。这些碑刻字体囊括了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交通、水利及书法艺术等。充分展示和体现了北京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研究汉代社会以及北朝和隋唐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10块“石鼓”,是刻石文字之祖,被誉为“石刻之祖”、“第一古物”、“中华国宝”、“中华第一古碑”,是国家一级文物。石鼓以细线方笔镌刻,是金文向秦篆、汉隶发展的过渡体,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它的艺术价值可与秦代《琅琊台刻石》、汉代《礼器碑》、唐初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碑》相媲美,对清代及现当代的书法界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引得无数书画爱好者顶礼膜拜,趋之若鹜。

“甲骨文”被誉为“地下书库”。自1899年发现至今100多年,国内共出土甲骨文16万片以上,1953年至2003年间共发表甲骨文1324片,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就有207片,甲骨文数量位居全国之首,是全国第一大馆藏。“甲骨”是商代晚期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气象、法律、医学、生育、占卜、记事等方面。商代人刻占卜的记录于龟甲或兽骨上,用龟占卜叫卜甲,用兽骨占卜叫卜骨,合称“甲骨”,记录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研究商代、特别是晚期社会各个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

另外,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石18块,刻经石刻32件,“九鼎铭”1件,“洛神赋”(摩崖刻经)1件,“唐五律诗碑”1块。其中刻经石,是记录佛门经典刻于云居山石经馆内的石头上的刻经,其文字风格独居北朝风韵,既不同于魏碑,也不同于唐碑,是专门为刊刻佛经而创立的书体,在书法艺术中享有独特的地位。

在北京,还有另一家以碑刻为主题的博物馆,就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管理处,孔庙院内东、中、西三路辟雍之北,原是保存孔庙祭器和乐器之所,分称“祭器库”、“乐器库”、“五服库”和“神厨”,后辟建成“孔庙碑林”。

孔庙碑林内,收藏有古代碑刻400多件,其中唐代碑刻1件,宋代12件,金代6件,元代12件,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