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的铜一定是红铜吗?
在合金铸造刚刚出现的商、西周时期,铸造青铜器的技术还很不成熟,铸出的青铜器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我们今天在传世或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能够见到的错杂的铸造缺陷花纹就是当时制作不够精良的证明。这时,人们如果要制作一件质量较好的青铜器,就必须加入较多的锡,以提高合金的质量。所以,商、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中往往锡含量较高,而后来的质量一般的青铜器中铜含量就逐渐增高了。
随着冶铸技术的进步,到了周代后期,人们已经能够比较成熟而准确地控制合金的成分。这一特点在代表当时青铜工艺水平的艺术品——青铜容器上就有一定的反映,特别是铸成于周宣王时的青铜器“兮甲盘”和铸成于周幽王时的“秦公簋”,其合金组成基本符合古文献所记载的“六齐”中鼎的成分要求。但是,对于一般青铜器而言,合金的成分却并不固定。从战国后期一直延续到秦汉,一般铜容器、铜兵器等的铜含量常常在80%以上,而锡含量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