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茶杯哪里产?
宜兴均陶
紫砂茶具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明代茶人对宜兴紫砂壶赞赏有加。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壶供天下适,共约得之。”许次纾在《茶疏》中亦云:“泉佳壶亦佳……精白茗者,使孟臣、惠孟(均为当时著名紫砂艺人——作者注)辈,可独擅其美。”
明人之所以推重紫砂壶,除了它具有“色、声、香、味”兼备的优点外,还与当时饮茶方式的转变有关。明代是散茶兴盛的时期,当时多用“撮泡法”冲泡,茶壶容积小,“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周亮工《闽茶曲》自注),故宜用“小壶、小铛”(张源《茶录》),所以紫砂茶具成为饮茶器具中的最佳选择。
宜兴紫砂器,以造型和施釉等不同而分成黑陶、均陶和紫砂陶三种。在历史上,紫砂器制作名家辈出,如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有供春、董翰、龚宇、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万历年间有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陈用卿、欧正春、邵二泉、陈继儒、邵文金、项子京,清初有陈子畦、陆子龄、陈鸣远等。明代陈继儒《岩栖幽事》一书中对紫砂壶推崇备至:“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陈玩日久,尤增韶采,为茶具第一。”传世的紫砂名品较多,如明代“四大家”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陈用卿及徐令音、欧正春、陈继儒、邵二泉、胡晋臣诸家名作,清代的“四名家”陈鸣远、惠孟臣、邵大亨、陆曙林以及杨彭年、杨凤年、陈曼生各家的作品等等,都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景德镇瓷器茶具
宋代景德镇瓷器茶具逐步发展,除青白瓷外,还有黑釉茶具。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制瓷技术臻于成熟,烧制工艺丰富多彩,品种繁多,尤以青花茶具为最佳。青花茶具以兰绿色装饰著名,它的图案装饰多在茶具内壁,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清雅可爱之感,既有一定的画面效果,又有简明清快的艺术风格,颇具艺术魅力。
清代青花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高峰,名家辈出,如康熙年间的“珠山八友”、雍正年间的年希尧和唐英等。他们擅长将诗、书、画、印融入瓷器茶具的制作中,使茶具既可用作日常生活中的品茗用具,又可作为精美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是宋代中国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因产自福建德化而得名,以白度高、光泽亮、胎釉极薄、质地如玉、明彻晶莹而闻名。历史上曾一度成为皇家贡品,深受皇帝宠爱。德化白瓷茶具造型优美,釉色如脂,白兰典雅,其烧制历史源远流长,在宋元时期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行销世界,名扬四海。由于德化白瓷的白度高达90%以上,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瓷窑,堪称“中国白”,所以德化白瓷茶具具有较强的透明度,用它来冲泡绿茶、黄茶和白茶,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牡丹白茶等,茶汤色泽明亮,茶茶相映,格外赏心悦目,令“茶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审美情感,这对于我们在日常饮茶中怡情养生是有很大益处的。因此,德化白瓷茶具有极高的实用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