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代的瓷器篆书?
清朝的篆书样式丰富,风格多样,许多皇帝都喜好书法,尤其是对篆书颇有研究。如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写篆书的名家,并且都有作品传世。其中康熙皇帝的玉筋铁线小篆,圆转流畅,挺拔有力,雍正皇帝的玉箸篆,严谨方正,字势开展。清帝对篆书的爱好和重视,带动了社会上篆书的推广,使篆字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用于装饰性极强的瓷器上。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清政府的国力强盛,制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质量精妙,烧造了无数精美的瓷器。其中使用楷、隶、篆等书体题写诗句成为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楷、隶、篆各体中,尤以篆书装饰最引人瞩目。
“康熙御赐”印款,阳文篆书,印文为阳文,笔画外粗内细,犹如玉箸,笔势开张,雍容朴茂,具有浓郁的皇室气派。
在这些装饰瓷器的篆书中,有一部分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其文字典雅,行笔流丽,端庄秀逸。如用康熙御笔楷、篆书十二月《花神赞》装饰的十二月花神杯。这种瓷杯不仅在康熙朝烧制,雍正、乾隆、嘉庆朝也有烧制,但后三者均未使用御笔书写,所用的是当时的宫廷写手仿写的御笔,这些仿写的文字虽说能以假乱真,但从风格和神韵来看,还是有差别,不够秀美俊逸。
康熙朝瓷器上装饰的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梁诗正的篆书作品。
清傅山行书临《石鼓文轴》
清梁诗正行书王维《秋夜独坐》轴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识,结体整齐,秀美典雅。
康熙时期装饰在瓷器上的篆书有大、中、小各种字体,行款有单行、双行的横式或竖式,排列有疏有密,在碗、盘、尊等造型上皆有装饰,形式丰富多样,但以赏瓶上用作诗句装饰最为著名。
如刻划篆书中堂楷书山水诗文瓶。
仿汉代青铜器式样制作的仿青铜尊式瓶,通体施粉青釉为地,口沿下凸起一周篆书“万寿无疆”图案,腹部以铁线篆双弦纹饰将瓶体分隔成四个扇面式的开光,釉下以青花刻划方式在瓶体的四个开光内分别装饰四组纹饰,其中一组为楷书“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倒着函”;一组为篆书诗句行款和“三春”两个篆字;一组为折枝芭蕉;一组为折枝牡丹。该器的瓶身纹饰是四组前后衔接的装饰图案,犹如山水诗文页册的连续性装饰。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款
清乾隆御款金地红彩云蝠纹如意耳瓶
清乾隆御款金地红彩云蝠纹如意耳瓶
在雍正和乾隆初年,仍有使用康熙时装饰的篆书诗句装饰瓷器,如装饰有《咏花赏瓶》诗句的洋彩折枝莲托八宝纹双耳瓶、青花篆书《咏花赏瓶》诗句海棠式花浇等器物,是模仿康熙时期作品烧制的。
“大清乾隆年制”篆款,行款为三行六字,字体规整、遒劲。
在雍正后期及乾隆朝,装饰在瓷器上的篆书开始发生变化,篆书诗句装饰的器物明显减少。装饰在器物上的楷、隶、篆体文字出现了以隶书或楷书为主要内容,以篆书做副题的现象,而且文字的内容仅以御制诗句、御制铭文、御制题跋之类为主,尤其是多题写在仿古铜器造型上。
在乾隆朝装饰在瓷器上的篆书明显发生了变化,文字装饰趋向图案化发展,这种篆书是将篆字或“福”“寿”等文字,按纹饰图案形式装饰在器物上,并且出现阳文和阴文两种装饰形式。篆字图案化的形成原因是由于乾隆时期制瓷工匠多来自景德镇民窑,这些人大多不懂识篆字,只知道照图案照样制作。这种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