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文成公主老瓷器?
文成公主瓷坛是青花瓷瓷坛。青花瓷从唐代出现,历经宋、元两朝到明朝开始大放异彩。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独特、烧制技术要求高,因此在唐、宋、元三朝产量较小,到了明朝宣德年间达到鼎盛,并大量走出国门,成为“大明货”的代表,也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国”。
从工艺鉴定青花瓷首先要熟悉它的胎釉,唐青花的胎体基本特征与同时期的白瓷、黄釉瓷相同,由于粘土淘洗的不是很精细,胎质疏松,气孔度大。釉层稀薄,色泽青黄,也有流釉现象。
宋、金时期青花瓷的胎体同中原地区烧造的白瓷基本相同,胎质较细,釉质光润,釉色有青白、白中闪青两种。其胎釉与同期的定、巩等著名窑口的产品相同。
元代青花瓷目前保存下来较多;明代青花瓷是传世品中大件器物留存最多,明清时期,青花在瓷坛的独尊地位,一直延续下来。清代乾隆以后,青花水平每况愈下。解放后建国瓷厂的仿古御瓷使这一传统又得以恢复。
从青花瓷所使用颜料的鉴定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和颜料是紧密结合起来的。唐代青花装饰技法比较简单,釉料研磨的很粗糙,所用的钴料一般为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的氧化性,故蓝中偏黑。宋、金时期青花瓷的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所用的仍为氧化性。元代青花瓷主要从西亚进口,我国江西亦有出产,有三种呈色效果:1、呈宝石蓝色,是优质苏麻离青料。2、呈青色或灰蓝色,是国产料和低质进口料。3、呈黑蓝色、褐色是混有铅、铁质的低质料。
明初青花瓷使用的仍是优质进口青料,呈色艳丽。到明宣德年青花,我国江西产的乐平青已使用于烧制青花瓷中。从明代成化到明末天启年间(除嘉靖、隆庆年间使用回青料外),国产平等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和石子青料(产于浙江绍兴、开化一带),使明代后期青花缺乏明初的鲜艳程度。清代青花前、中、后期又有不风格特点,前朝使用浙料和云南料,颜色淡雅、清新;中期使用江西乐平料和云南料,色泽浓艳、厚重;晚期使用江西乐平料和湖北色料,色调变得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