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镶宝石的瓷器吗?
中国古代有镶宝石的瓷器,国外也有。但古代瓷器镶宝石的并不多,不是主流。因此,收藏器物,一般以单一材质为佳,否则容易引起人们对于仿制赝品的联想,收藏价值会打折扣。
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器物,多是单一材质制成的。比如,我们平时戴的金戒指和宝石戒指,而不是把宝石镶嵌在金戒指上。但也有两者合用的情况,如金镶玉。古代制作工艺中,常常是金银、象牙、漆器、玉、石、珊瑚、宝石、玻璃、螺钿、玳瑁、竹、木和藤等多种材质混用。各种材料各取所长,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工艺十分精湛,制品富丽堂皇,尽显华贵雍荣的气派。
瓷器镶宝石,从制作工艺的角度看,难度不算大。但宝石与瓷胎的膨胀系数不一样,瓷器烧制成型后温度发生变化,会产生热胀冷缩现象,有可能使嵌在瓷胎的宝石松动,甚至会开裂、脱落。因此,瓷器镶宝石,其工艺水平要求很高。
瓷器、宝石都是中国特有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16世纪,欧洲人就把中国称为“瓷器之国”。宝石的产地全世界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重要的有20多个。宝石传入中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传入的比较多,特别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有更多的宝石从西域传入中国。当时,宝石被视为奇珍,十分珍贵,只供皇宫内苑和王公贵戚玩赏使用,一般百姓是无缘得见。唐代高僧慧琳所著《一切经音义》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波斯国出五种石,其五曰金精奴,亦曰金精。其色黄,如紫金,是真金精。其状明净,可以刻作首饰璎珞宝像及庄严具,人戴著之能去心热毒,令身清凉,故又名冰精也。”这段文字讲的就是宝石。《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这里的“皎皎”一词,也是指宝石,古代的玉是指有色的石头,珠宝玉器的“宝”,就是指宝石。
宋代是瓷器生产的兴盛时期,其造型、印花、雕琢、釉色和烧制技巧都有独到之处。宋代陶瓷上釉工艺已能控制色彩效果,钧窑、汝窑、定窑、官窑、哥窑五大名窑中,除了以颜色为特色的钧窑之外,其他瓷窑的瓷器基本上都以素面取胜,而不采用刻花、画花以及剔花等手法。宋瓷造型典雅庄重,釉色柔和优美,无论是在造型还是釉色方面,与宝石相配,都是绝妙的组合。因此,宋代的瓷器不仅内廷使用,还用来装饰宫殿。《宋史。礼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观元年二月,诏中书省置局造宝墨、承天祥、万安、凝祥、聚仙、集英等殿几案、金唾壶、宝珠、玉烛台、玉簪瓶、玉钩子、玉册匣,以金玉珠玳瑁细巧为之;青黄紫红绿白七色琉璃嵌珠屏风,以金钿镂玉龙凤为饰;白玉金钿照子;真珠璎珞,以玳瑁钿五色宝为饰;沉檀金钿博山香炉;青白玉、白玉、水精、真珠、玳瑁及金钿镂龙凤盘龙镂雕大银器皿。”这段文字说的就是皇帝使用的奢侈品。宫廷的奢华、百姓的喜好,带动了工艺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宋代制瓷窑场遍及全国,生产规模宏大,工艺技术高超。北方与南方各著名窑系和窑场制造的瓷器品种繁多,产品各具特色,“定州花瓷琢红玉”、“薄冰盛绿云”、“玉壶冰”等都是当时瓷器的生动写照。加上宋代的社会安定,交通发达,国力十分强盛,使得当时宫廷所用的陈设品与装饰品丰富多彩。各种器物上都镶嵌有珍珠、金、银和玉石等。因此,把宝石与瓷器组合在一起的镶嵌工艺,当时已较为普遍,宋人张敦颐在《六朝事迹编类》中就有“以金涂银口”的记载。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孙家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