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瓷器沙底?
其实这所谓沙底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胎土淘洗不细,沙粒较多,二是刻意模仿,人为所致。如清末有民窑仿乾隆粉彩暗八仙碗,釉面暗哑,用手摩挲,有凹凸感,并有严重的波浪纹,器物底部以粗砂混合釉汁涂于底足,器底心的“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字拙劣,笔画模糊不清,仿制的水平之拙劣,一眼便知系伪作,但也有清末仿品相当精妙的,令人难辨真假。如清末有仿成化的婴戏碗和仿弘治的缠枝花纹碗,其釉面光润,器物底部施釉薄而洁白。
也有故意仿制明初沙底效果的,若将两器并排放置一处鉴别,只要细心甄别,也不难识别真伪。总的来说,传世品中沙底瓷器大多出现在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是沙底瓷品烧制的繁荣时期。成化时的沙底与永乐和宣德朝前期的沙底较为粗松,但比后期粗颗粒少,仔细观察可见其中的杂质,如铁黑点等,洁白度略逊且不均匀。用手抚摸会有凹凸感。仿品的沙底效果较为细腻洁净,用手抚摸过于光滑。弘治、正德时期的沙底瓷器比成化时期的精细,白色细腻纯净,用手抚摸凹凸感较弱,极少数有凹坑或褐斑,但器物底部不如成化时期平整。若仔细研究,真品也不难辨别,总之,真品沙底是细密清洁的。
如果在传世品中发现嘉靖以后沙底的御窑瓷器,那么此器定是赝品无疑。笔者在一家商店见一“大清嘉庆年制”款的青花缠枝莲沙底盘,其胎体细腻洁白,釉色光亮洁润,青花以国产浙料为主,色泽淡雅晶莹,但其底部粗糙,铁褐斑较多却十分耀眼,仔细抚摩其泥沙颗粒极为粗松,与明初洪武、永乐沙底不同,在传世品中又未见嘉庆釉里红器物,据此可以判定是一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