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何时使用注浆胎?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明了注浆工艺和模具制作工艺,但多用于砖和琉璃佛像的生产,瓷制器用注浆成形工艺始于上世纪20年代,但当时只用以小批量制作一些仿古瓷和薄胎瓷及异形小件瓷,如套瓶、套盘、象棋子以及仿古花觚灯等。用注浆胎做高档日用瓷开始于60年代台湾,以后传入香港和东南亚,80年代起国内一些厂家也开始引进了注浆胎生产瓷茶具和瓷餐具。
注浆胎也属于脱胎瓷的范畴,它用高白度高塑性的优质瓷泥制作石膏模,再用同样泥料配制较高浓度的泥浆注入已经干燥到一定吸水程度的石膏模中。利用石膏模的吸水性能使注入其内的泥浆快速脱水,泥浆中的固相相互架桥形成厚度均匀的紧密瓷层,然后将有泥层的石膏模浸泡在清水槽内使石膏吸水膨胀,泥层与石膏模脱离开,取出脱开的泥层晾干后即可作为成型好的瓷胎入窑烧成。
用注浆胎制作的高档瓷茶具和瓷餐具具有坯体致密洁白、胎体轻薄、强度高、釉面光洁如玉等优点,但用注浆胎制作的瓷器还存在着本身技术工艺的不足和缺陷。一是容易受到石膏本身所含有害重金属,如镉、铅的污染,成品中往往铅溶出量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二是注浆胎本身成型压力不足(只有9.8×104帕),坯体中固相颗粒直接结合和釉结合强度较低,受到碰撞、挤压时容易出现掉瓷和裂纹(俗称暗伤),其机械性能及使用强度不如一次注压成型的同规格产品;三是注浆胎中水分分布不均匀,表面与中心部分不能均匀、同步干燥,烧成中容易产生变形和开裂,其成品率比一次注压成型品要低。如果用户购买了用注浆胎制作的高档瓷茶具和瓷餐具在使用时应注意保护,切勿碰撞挤压和其他重物挤压。保存时最好是将单件存放,以免相互挤压损害。同时,购买这种高档瓷茶具还应注意上述注浆胎成型技术造成的缺陷,挑选无变形,用手轻抛托无开裂声(产品内部有裂纹时会有清脆的开裂声)。以免使用一段时间后开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