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早期书法?

养丽睿养丽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叶明 何绍基的篆书作品比较少见,他的行书、隶书和楷书都有很多存世的作品,我比较喜欢的有《道州诗文稿》中的草书、《道州诗抄》、《北塘诗集》的隶书、《西川雅语》、《临张黑女墓志》、《西川墨宝录》以及《东洲草堂金石文跋尾》等。

下面是我临摹的一些作品,希望能对题主有些帮助。

首先来看一幅何绍基40岁时的行草书。 这幅是1835年作的草书七言联。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何绍基的草书受到了邓石如的影响,笔划方正、点画厚重,而且结体上收下纵(“寿”字上部收敛,下部伸展)。在章法布局方面,这幅作品的字距较密而行距较疏,上下左右都留有较大的空隙,整体看去显得疏朗飘逸。

再看第二幅作品,这是何绍基42岁时所作的草书扇面。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仍然采用了较为成熟的“何体”字形——撇点、横折、横钩、竖弯钩和悬针竖都是何绍基常用的笔画形态;而折笔处常带圆转的捺脚、捺脚上的尖锋也是何绍基的明显特点之一。这幅作品的行笔快慢相间,在起笔和收笔处稍作停顿,使字的形体更加稳定。 在用笔上,何绍基强调中锋用笔,所以虽然他在行书中大量使用了侧锋,但线条的中间还是保持了一股力线,这是区别于“邓体”的地方。而在《东洲草堂金石文跋尾·后》中他写道:“余学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继学欧阳率更(询)及褚河南(遂良),李北海(肇祉),此五家皆用中锋。”从中可以看出来他最终形成了以颜真卿为根基,综合了各家的笔法特点而成的个人风格。 在结构处理上,何绍基把颜真卿的宽疏和米芾的险劲结合起来,使得整篇作品既稳重又灵动。由于何绍基早年学习小楷时曾师法钟繇与王羲之,所以在行书的写法上也受其影响,出现了较多的平正中见出灵动的形态。

以上这两幅作品都是何绍基的行草书代表作,虽然年代不同,字体相异,但是在用笔和构型的追求上是基本一致的。当然,还有更多的书法作品能体现何绍基的个人特色,比如他的隶书、楷书,都可以一观。

优质答主

谢邀,个人很早就注意到何绍基早期作品风格和后期作品风格的巨大差异并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道光、咸丰年间(1820-1864)的《西岳华山庙碑》之后。其最著名的书作之一是1853年为他的老师刘熙载作的墓志铭,这个墓志铭的风格跟《西岳华山庙碑》差别不大;此外还有为李元度写的《东皋书院记》等,也是这个阶段的作品。这些早期的作品都是雄强遒劲一路的。到了中晚期(即《灵岩寺记》时期)则是平正宽博、厚重古朴一路了。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我想一是时代背景的原因,二是他自己个人的原因吧....比如他晚年的一个朋友黄易给他评价过他的字“中年变体”(大概是这意思,原句忘了);再比如说他在《论草书五条》中说晚年得笔意而少力,可能也是指这一点 总之我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