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格式是什么?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是题主的问题似乎不够清晰完整…… “书法”这个概念太大了,题主大概想问“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纸张和书写格式写书法”吧?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吧。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由于印刷术还不算成熟,书籍非常贵,一般老百姓都买不起书,所以读书识字的人就相当珍贵(当然也造就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同时为了把知识保留下来,人们就把文章写在纸上、布帛上,然后把它们裱装起来,方便储存和传播。
这样,在书写这些文章的纸和布帛的基础上,逐渐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书画纸”了(我不太同意 @王冬晨 的说法)。 按照用途的不同,古人在书画纸上面会写上不同的字号,比如写奏章用的“公事纸”——又称“榜纸”或“榜文纸”,是专门抄写皇上下达的诏书的,这种纸的规格比较讲究,通常要裁成四六尺大小;又如用来书写书信的“鹅笺”(又名“羽笺”“鹤笺”“白笺”等),这种纸以蜀地的茧织丝料制成,质地洁白细腻,古人常用它来做信笺。
不过呢,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纸张都可以拿来写字、画画的。因为传统的书画纸除了讲究纸质之外,还要讲究纸上的墨迹有没有干燥,不然的话就很容易发生“走墨”(也称“渗化”)的现象。这是因为古时的造纸工艺并不成熟,所以造的纸往往含有较多的胶质成分,这就导致纸面吸附性太强,墨汁不容易干燥,一旦纸面上的墨迹被水浸湿便会晕开,变成一团污浊。到了宋代,一些文人雅士开始追求墨韵变化的美感,发现这样的效果还挺别致的,于是就逐渐流行开来,甚至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 于是乎,从宋代之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在中国传统的书画纸中就有了一个专有名词——“生宣”,指的是未经漂白的竹篾浆纸或者竹帘裱糊的纸,其特点是吸水性较强,但容易“走墨”,适宜于用于书法中追求水墨效果的创作。
而在古代没有生宣的情况下,如果作者想要用熟宣纸(即经过漂白且加工过的纸)进行创作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技法了——覆墨法。这种方法是在纸面上先敷上一层干墨色,然后再用笔蘸浓墨绘出线条,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纸张吸水而导致水墨洇染的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书画用纸发展过程的简单介绍啦~希望对题主有帮助^_^ 最后再补充一下题主说的“格式”问题哈。其实题主所说的“格式”就是现在常说的“章法”。所谓“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的行数和列数以及每行每列的线条分布形式与排列规律的总称。一般来说,在正式创作的书法作品中,行数和列数通常是固定的,而线条的长短粗细则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想法来进行安排。
以上是我在知乎上的首次回答,写得有点乱,请大家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