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花鸟有哪几种?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宽泛,我试着以花鸟画中的花卉部分为例,来简单讲解一下“传统”的概念。 中国绘画中“花”的形象是非常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花卉、花草(草本)、藤本、灌木等几类;而这些形象,也对应着传统的“花鸟画”中的几个大类——“花”“草虫”“鸟兽”。其中“花草”又分“草本”和“木本”,这个划分是以植物学为依据的;而“藤本”和“灌木”其实属于“草木”一类。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学科的分类标准,我国历代绘画中确实应该包括“人物”“山水”“花鸟”三类——当然,这仅仅是从学术角度来讲的。 而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花鸟”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早在五代、两宋之际,“花鸟”就已经逐渐从“人物”“山水”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科。但是,当时“花鸟”的范围并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即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花鸟。比如我们今天要称作“花鸟”的锦鸡,在宋代却列入走兽;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走兽”,在宋代则多入花鸟。所以,宋朝时的“花鸟”可以说涵盖了今天我们所分为“花鸟”和“动物”两个画科的大部分内容。
到了元代,“花鸟”的范围似乎确定了下来,成为今天所说的“花鸟”,而之前所有的物种都归入“草虫”一途;同时,元以后画家的审美偏好也开始影响我们对“花鸟”的定义。因为元代以后的画家逐渐开始喜欢描摹“野逸清趣”,于是文人们喜欢在诗文中使用的“野花”“山花”就进入了“花鸟画”的领域,而之前在“水草”类的“水草虫鱼”中也经常出现的“野花”“山花”也逐渐从“水草虫鱼”中分离了出来。我们可以认为,元代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确立的时期。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历史常识呢?因为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艺术创造,其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就是“积累”——所谓“继承和发扬”,说到底也是“积累”的过程。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常识后,我们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