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种书法字体?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涉及到对书体的定义。 现代通常把古代书法中比较典型的风格分类,大致有篆、隶、草、楷、行五种,称之为“五体”或“五体书”;另外还有一种章草也叫“草书”。
这些书体在历史上都是不同时期的代表字体,所以又被称为“今草”“隶书”“小草”“大草”“楷书”“行书”等。当然这种“划分”是后世人为的,而且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小篆和秦隶(也叫汉隶)在古代同属隶书体,到唐代就分开了;魏碑与唐楷在初唐的时候还属于同一类型,而宋米芾把它们划入了两种不同的书体;草书里还包括章草、今草以及狂草等等各种不同风格的书写体系……
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风格都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其个性特征,因此后人通过归纳总结,将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归类,再根据各时代的典型特点给它们命名。
其实如果抛开后世人给这些字“分类”的标签,站在古人的角度,每个作者都在不断地尝试,或者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审美习惯的改变,或者是个人个性的张扬表达,他们都是在追求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写法而已。比如钟繇在探索中创出汉末以来流行的隶书向楷书转变的新字形,被后人称为“正书之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书法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他们的字体都不受后人追捧。颜真卿晚年创作的《祭侄文稿》却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后世评价的原因吧!
所以说,书体只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古人书写方法的一种概括性称呼罢了。我们现在的书法教学一般都以实用性强的大众化的楷隶为主的,但在民间仍然保存着众多的其他书写传统。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