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脱沙料好吗?
谢邀 首先,什么是脱砂? 可以理解为“失水”,是指翡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周围土壤中的铁离子被溶解后进入翡翠晶体间隙中形成色素沉淀造成色块(铁灰黑)、色斑或条带图案(青花),也可以理解为风化作用使表面粗糙度增加,抛光性变差。
其次,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 因为现在有很多不法商家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处理B+C货或者一些品质较为低端的A货,使得这些玉石具备更加完美的外观和透明度,以假乱真。 但其实,只要仔细识别还是能够看见其中的缺陷的,如图1-2为未处理的B+C货,其表面光泽较为暗淡,颜色分布由于沉淀元素聚集而呈现出斑块状,结构较为粗糙;图3则为经过脱沙处理的B+C货,看上去则如同高档的玻璃种一样通透细腻,色彩均匀,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明显的结构面以及不自然的颜色分布。 再看看天然的高档次翡翠,无论是淡蓝色的湖水绿(晴水底),还是晶莹剔透的冰种(白底青),又或者是色根显著、翠色盈盈的正绿色(老坑),其表面都光滑明亮,有如镜子般的光亮感,且颜色分布均匀柔和,不见任何突兀的色块。 通过观察其表面状况,再结合其他特征来进行判断,就能够比较轻松地辨别其真假优劣了。
总之,无论何种方法处理,只要是人工的就难免会有痕迹留下,只要你善于观察,火眼金睛,不怕麻烦,就能有所收获。 以上~ 如果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脱沙料并非是翡翠的一种翡翠品种。它是相对于山料、水料(玻璃种、冰种、芙蓉种、油青种、水白地子等)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具体地说,脱沙料就是指生成年代较短的、仍然处于原生矿状态的翡翠原料。是由于矿山的开采、爆破或雨水冲刷,从山梁上、崖壁处或深山中掉落下来,被搬运到一定的地方而形成的料子。如龙场的山冲积矿,老厂下厂一带的水力分选矿等都属于脱沙料。脱沙料与山料最明显的区别是,石性变弱、水头较透,但它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还具有原生矿的特征。有的脱沙料皮壳还未磨蚀去,还依稀能看见“柳丝纹”、“紫牙乌”等。
脱沙料的优劣,是由它的生成环境决定的。若脱落后掉进了比较深的裂隙中,或是掉落到水塘中,水塘底部沉积物很厚,这些脱沙料处于低温、高压、隔氧的情况下,晶粒很细小,石性很弱,在强光下透光率很高,在弱光或自然光下绿得很艳。有些脱沙料掉在了石泥堆里,或埋在了粘土中,形成条件与前述相同,只是围岩中铝硅酸盐类含量较高,被交代后形成的硬玉含量低,绿得不浓,而紫罗兰色很艳。还有的脱沙料掉在了碎石、片麻岩、冰川漂砾中,因周围介质坚硬,又被挤应力挤压,常会出现裂纹。总之,脱沙料的优劣、好坏很悬殊,出货率很低。
脱沙料与水料相比,其本质差别还很大。首先水料的皮壳磨蚀得很光滑,有些已无皮壳。而脱沙料皮壳还是“毛毛糙糙”地依附着。 其次脱沙料还存有原生矿石的“芯石特征”。从外表上看,脱沙料“石性重”、“地子干巴”、“草绿”、“带脏”、“透明度差”等。但水料“石性弱”、“地子好”、“颜色好”、“透明度高”等。所以,有的标榜自己开采到脱沙料的商家,称脱沙料与水料一样好,甚至超过水料,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目前,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脱沙料假冒水料,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购买时应注意:
其一,看皮壳特征。
好的脱沙料的皮壳有如下特征。用手电筒或“矿灯”照射,皮壳较黄,有起沙现象或微起沙,皮壳与玉肉界限清楚。而水料的颜色较白,不“起沙”或“起沙”非常微弱。
其二,好的脱沙料“草绿”现象较普遍,即绿得不透,绿得不“邪气”,而水料绿得透、绿得邪气。
其三,好的脱沙料绿得不均匀,颜色与石纹相伴。而水料颜色较均匀。
其四,好的脱沙料石纹较多,石性较重,而水料石纹少,石性较弱。
其五,水料在所有光线照射下,透光率都很高。而脱沙料在强光下透光率较高,而在弱光或自然光下略显干燥、发灰、发乌,不如水料水润、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