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有没有翡翠?
谢邀,明末清初时,中国的玉石首饰行业中出现了“西珠”和“洋翠”,这两种外来的材质与翡翠有着怎样的区别?又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的白玉呢? 西珠,是来自于西方的珍珠 明朝中后期,欧洲的殖民者开始将来自地中海的海蚌取出的珍珠贸易到中国。这些海洋珍珠个头较大,颜色鲜艳,有纯白、粉青、藕荷等色,但品质并不优秀,所以价格相对也要便宜许多。这样的珍珠在明朝中期成为了贵族妇女的主要饰珍原料之一,并逐渐流行开来,后来甚至出现了一堆以“西”字开头的珠宝词汇,比如“西珠”“西贝”(指代假珍珠)等等。
到明末时,中国市场上已出现了大量西方珍珠的身影。这种舶来之物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甚至还引起了一阵购买热潮。不过,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因海水污染严重,西方珍珠业受到打击,产量骤减,质量也不好,因此被清宫廷斥为下品。而与此同时,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的缅甸翡翠却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追捧,并迅速取代了西方珍珠的地位。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人们口中的“玉”其实是指天然宝石中的硬玉——即现在的翡翠,这和之前传统意义上作为软玉的和田玉可不一样哦!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题目中的明世宗的赏赐图里,嘉靖皇帝所赐之物包括了许多块料质的玉宝壁,这些玉壁的质地应该是属于硬玉性质的翡翠而不是软玉性质的和田玉。 除了西珠之外,另一个对古代中国玉器习俗产生重大影响的外来物质就是洋翠。
据资料介绍,洋翠最初出现在法国东南部的吉普斯诺矿场,后传至美国康奈尔大学,再由该校传入东家亚,最后于清末民初的时候进入中国。因为其颜色丰富,形态多样,很受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工优化处理技术的提高,再加上化学染色方法的普及,使得洋翠的质量参差不齐,逐渐被淘汰。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列为世界四大玉石之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