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不凉?
因为“凉”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温度描述,而是一个感官描述——比体温低的感觉就叫“凉”。所以本质上这是一个主观判断。 另外从题主的用词来看应该不是行内人,所以一些专有名词就不解释了,免得误会。
首先从材质上区分,目前市场上的翡翠大致分为A、B、C三种类型。 三者的区别在于: A类是天然翡翠,由自然界中矿物晶体聚合而成; B类是天然翡翠经过强酸浸泡后重新结晶而成的次生翡翠; C类是人工采用塑料等原料模拟天然翡翠的结构构造制成的仿翡翠制品。 虽然C类是不值一提的假货,但是它的制作过程却能让其表面和内部结构形成类似于A类的特征,即结构会显得很细(其实是抛光表面形成的磨砂感让结构看起来比较模糊而已),所以单单凭感官是很难分辨出来的。这就给了B类以可乘之机。 因为B类是用强酸泡过的,所以它里面的微量元素会发生改变从而让颜色产生变化。比如原本淡色的翡翠经过浸泡会变成浓绿,这就会让人误以为是自己眼光毒了,买到了A类极品。
其实只要了解一点化学知识就可以知道,强酸浸泡一定会对材质产生一定影响。 而冰种、糯种之类的,其实是指结构,也就是晶体排列的方式。 A类翡翠是自然形成的,所以结构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而C类是为了模仿A类所以刻意做出了这种结构,因此看似相似实则大有不同。 至于大家感受不到冰凉的感觉,其实是因为人的体表有汗腺,这些腺体分布在皮肤里,通过分泌汗液来调节体表的温度。而玉石本身是不含水分的,也就是说没有体液存在的玉石是不可能有温度差别的。
这是由于翡翠内部晶体颗粒的大小造成的。在微观世界里,翡翠主要由硬玉矿物和其它钠质 pyroxene 矿物组成。由于形成时候的地质环境不同,形成速度有快有慢,造成硬玉矿物的晶体颗粒大小也不相同,大的可以看得见,小的却小到只有头发丝的 1/20 大小。人们将晶体颗粒大、肉眼可以看见的翡翠称为粗粒翡翠;晶体颗粒细小,肉眼看不见的称为细粒翡翠。晶体颗粒的粗细,还与另一个特征有关系,即翡翠内部裂隙多少有关:晶体颗粒细小的翡翠,它的裂隙就少。同样,晶体颗粒粗大,裂隙也多。这些裂隙肉眼常常也看不到,很细小。
我们知道,人的出汗是由于皮肤的表皮层的角质层和皮脂膜有吸湿作用,在真皮层的汗腺受到刺激后(冷、热、空气流动等),分泌出水液通过导管到达表皮层,最后通过毛孔渗透到皮肤表面。
当有细小裂隙的翡翠与人体接触后,皮表分泌的汗水会透过裂隙而进入翡翠内部。汗液是人体通过皮肤排除的代谢废物,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有咸味。因此翡翠接触肌肤后,透过裂隙吸收皮肤分泌的一些微汗,使晶体之间和裂隙间浸润有一些汗液,使晶体颗粒之间结合得更密实,减少了光线的反射和散射,而使翡翠显得更“水灵”。另外汗液中的盐分浸润在裂隙中,使裂隙的透光受到影响,而提高了翡翠的通透程度。
另外,汗液有较高的表面张力,有湿润的作用,所以,翡翠被汗液浸润后,表皮和细小裂隙中也会有汗液的附着和湿润,它提高了翡翠表面对光线的通透程度。这两个效应,使得翡翠显得“很水灵”,通透度(实际上是翡翠的半透明现象)得到提高。由于翡翠变得“水灵”通透了,而水是有很好的导热性和热传导率高的物质,汗液的导热性和热传导率也很高(不亚于水),使翡翠与皮肤紧贴的部分,有了导热和热传导,因此从人体感觉上,与翡翠接触的部分,由于有导热而感到凉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翡翠越戴越凉”的道理。我们常讲翡翠有种“胶感”、“脂性”,实际上就是上述效应的综合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