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饕餮是什么样子?
最近有人让我讲一下翡翠的饕餮。我这个人对古书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典籍,所以这方面知识还可以。 先说结论吧! 我认为《礼记》里面的“饕餮”应该分两个来理解。一个是“饕餮”,另一个是“饕餮之纹”。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逻辑关系。从文字学上来说,两者的差别就像“羊”和“羊肉”的关系一样。 但是人们通常就把它们合在一起用。比如《尚书·舜典》里面就有“熏鬻肇篡,帝诰征庸,北狄是膺,流沙是攘,魑魅是用,饕餮是穷”的句子,这里把“饕餮”和“魑魅”并列,显然指的就是“饕餮之纹”;而《吕氏春秋·先识》也有“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齐鼎着大鹏,有身无首……”这里的“饕餮”无疑指的是动物“饕餮”。
关于“饕餮之纹”,最著名的论述莫过于《尚书·舜典》里那句话了——“舜典曰:‘五章哉!’章者,彰也。一曰旌旗,二曰黼黻,三曰文绣,四曰烈火,五曰黼黻。谓祭服之上,皆有文章矣。’今之章服,本此五物生成。”——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古人祭祀的时候穿着的礼服上面都有图案,这些图案按照重要性来排应该是这样:第一是旗帜(这个没有异议吧),第二是有黑白条纹的衣服(黼黻),第三是有彩色花纹的衣服(文绣),第四是用火来祭祀(这个我也不懂什么意思),第五也是最有意思的,就是“五色交杂的辟邪兽纹”(黼黻)——这种纹好像现在的阴阳师或者道士在举行重要典礼时所穿的法袍。
因为“五色交杂的辟邪兽纹”最重要,所以在后来,只要是重要的服饰,都要采用这样的图样才行。比如汉代的“赤帻”,上面的图样就是“五色交舞”的獬豸;宋代官员的冠帽“幞头”,上面要加插金缕,做成“双獬豸”的样子;还有明代的“朝天冠”,这顶帽子简直就和“五色交杂的辟邪兽纹”一模一样。 所以我认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代的“饕餮”,其实就是一种犯不着细说的“图腾图形”而已。这种图形可能是最早的“商标”,也就是企业或组织的标志。它可能有着某种宗教含义,但除了象征意义以外,恐怕并不具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饕餮,是一种上古神秘的形象,融合了诸多动物的特征,是一种象征性的灵兽。《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楚辞天问》中曰:“合祛(躯)之梦以化”。即合此众多动物之精华,幻化成兽,为周天子吉祥之兆也。《神异经》中曰:“贪饕羊首,龙形,有壮力而好害。”饕餮图案威风凛凛,纹饰繁密,工艺精湛,庄重神秘,是青铜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
在翡翠制品中,也出现了饕餮的设计款式,以翡翠本身温润之美,融上古之灵兽,可谓古今结合,妙趣横生。
翡翠饕餮作品,多出自云南雕刻大师赵明福之手。赵明福大师,云南临翔人,1985年赴缅甸专门从事翡翠开采,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翡翠原石赌石、开采与雕刻者。1992年赵明福赴云南石林发展。30多年来,赵明福大师创作了大量的翡翠作品,获得2001年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金奖,2002年泰国曼谷举办的“中国当代玉雕大师精品展”金奖,并于2004年获得“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称号。赵明福大师擅长翡翠原石解剖设计、雕琢创作等,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赵明福大师创作的翡翠饕餮作品,将古老的饕餮形象与翡翠有机地进行了完美结合。在造型上,翡翠饕餮作品沿袭了青铜饕餮纹饰庄重威严的形象,保持了饕餮原本的纹饰风格,使得整体造型在古意盎然中彰显出翡翠本身特有的灵性。在构图上,翡翠饕餮沿袭了青铜器中饕餮图案繁密复杂的特征,作品通常由一整块翡翠玉石雕琢而成,构图大气,纹饰繁复而精致,使得本来单一的翡翠玉石上,出现了丰富而立体的画面。在细节上,作品刻画细腻,一丝不苟,图案精妙细微,线条流畅自然,既保持了饕餮古朴严肃的形象,又体现出了翡翠的高洁华美。
总体而言,赵明福大师的翡翠饕餮作品,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翡翠之灵衬拓餮之朴,两者相得益彰,造出了独特的美学风尚,成为翡翠制品中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