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做的翡翠怎么鉴别?
“玻璃”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它一般被用于描述那些非天然的透明或近透明的固体材料。我们所说的“玻璃”,其实是在说“人造玻璃”,它是由各种含有氧化硅的矿物经高温熔融、冷却成型而制得的材料的总称[1]。 市面上的“玻璃”制品,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 吹制玻璃:将融化的玻璃液吹入模具中制成形体;
压延玻璃:将热均匀的玻璃料在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挤压而成;
铸造玻璃:将玻璃原料放入铸型中,加热至流动状态,让其充满整个铸型,冷却后形成制品;
拉丝玻璃:用拉丝工具把单晶玻璃棒拉成丝状;
热加工玻璃:利用玻璃的可塑性,将其加热、加工成型;
热锻玻璃:在高温下把玻璃坯体锻压成形;
热剪切玻璃:用高温刃口刀具对玻璃坯料进行切割;
淬火玻璃:在高温下把玻璃坯体淬火加硬; 化学钢化玻璃:通过化学方法增加玻璃的强度。
还有彩色玻璃、喷砂玻璃等。虽然种类很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分——二氧化硅,这也是它们与宝石和玉石类材料区别的主要特征。可以通过检验其二氧化硅的含量来判定是否属于有机组合物。
目前,常见的鉴定方法有:
看外观:天然宝石往往质地坚硬,加工精致,表面光洁,色泽艳丽自然;冒充的“玻璃”制品,由于质量较差,常常可见气泡、杂质,甚至裂纹。
测硬度:天然宝石的硬度比较大,仿制的“玻璃”制品,往往只能刮出痕迹,不能用指甲划刻。
测密度:将待测样品放在已知的密度的液体里,如果样品沉入底,说明样品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反之则小于。这种方法常用来测量体积较小且质地较硬的“玻璃”物品。
测折射率:对于较大块的“玻璃”,可以测量其折射率,一般来说,天然宝石的折射率大于1.53,而非天然的“玻璃”制品的折射率多小于1.53。也可以通过测色散来判断,天然宝石的色散大都在0.024以上,而“玻璃”的色散则较小。
检测荧光性:在紫外光照射下,某些宝石具有荧光现象,而“玻璃”大多没有这种特性。
还有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晶衍射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判断“玻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