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硬币叫什么?
中国最早的硬币叫做圜钱,也叫圜金或圆金。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货币是战国时期的“三孔布币”。这种布币上面有3个穿孔,背面有文字符号,由于形状像汉代的“小钱”又被称为“西汉小钱”。
这3个穿孔的作用最初是为了便于穿线连接成串以便于携带和使用的,后来才逐渐被用作货币单位——每枚布币对应100枚铜钱或者120枚铁钱。不过这种布币并不是圆形而是长方形、三角形等。而最早的圆形金属货币出现时间应该是在西汉。
在秦朝统一天下后推行了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并采用了秦半两作为统一的银币。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 始皇初置钱舍,自铸金钱。《史记·平准书》 这里的“钱舍”就是专门铸造钱币的厂房。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才真正有了自己设计的圆形金属货币,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秦半两的形状是先秦布币向圆形过渡的一种形态,呈方形柱状,上厚下薄。因为方形的边缘很钝而且比较厚,所以使用时很容易磨损,导致残损比较严重。而且这种形状并不符合铸造工艺,很难制作出形状标准一致的钱币来。
汉朝初期曾一度恢复使用秦半两,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才开始采用新形制的金币——白金三品。白金三品的具体形态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应该不是圆形。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各地军阀都自行发行货币,所行的钱有的是以五铢钱为模子翻铸的,因此有些新莽时发行的大钱保留下来,有的则是新钱。这些新钱种类很多,形状也是五花八门。
魏晋南北朝时,魏武帝曹操为了减少铜矿的开采量和铜器的使用,同时为了充实粮仓储备,增加军备,于是下令禁止买卖铁器和钱币,导致流通中的铁钱的质量下降,数量也开始减少。
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成汉政权曾经按照古代贝币的形状和用途制作了一种新的货币——“贝币”。这种贝币由青铜铸造,形状像古代的贝币但要大一些,正面刻有文字,反面有十字纹。由于当时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所以这种贝币并没有能够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