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钱的面值是多少?
1.汉代五铢钱,价值5斤肉(东汉)或5串铜钱(西汉)。 2.唐朝开元通宝,一枚值一百文。
3.宋朝赵桓靖康年间发行的新币,一枚值一两银。 4.明朝洪武通宝,一枚值一钱银子。 5.清光绪二十年上海道署发行的“公债”,一枚值370文钱。 6.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在四川乐山设立的“乐山银行”曾发行过一种银行券,面额有一元、五元、十元和百元的,与法币等值兑换。
以上只是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情况。 其实,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的货币发行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此时只要保证纸币的流通速度大于商品的价格涨幅就能维持币值稳定;不过一旦政府发行了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那么势必会导致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此时价格水平就会上涨,这种情况下的通胀就是恶性通胀。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的央行和货币政策,所以很难有系统地控制通货的情况,因此经常出现超发货币的情况——这既包括新皇登基时为了显示阔绰而超发货币,也包括政府为支付军费开支而超发货币。 当然,出现这种极度恶性的通货膨胀也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如秦末战乱导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的小农经济被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汉武穷兵黩武之后国力空虚,以至于西汉末年民间所拥有的货币只有几万钱了。
从汉武帝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千年之久的重农抑商时期,商业在经济中受到压抑,自然金融也就没有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