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造币厂在哪?
顺治元年,清世祖命工部冶铸大钱(后改为五鼠钱),户部铸造银币 - 银两,这是中国封建王朝自己官办的最早的货币工厂。 大钱重一钱四分,以红铜为材,质粗样丑,背无文,穿右侧有“工”字标记。五鼠钱重一钱二分,红铜黄铜兼用,形制、花纹与大钱相同。
第二年又仿照荷兰式,由工部和户部分别开始试铸银币,成色分别为:纯银的本位币,重一两;含银五分,成色为七成的辅币,重一钱;含银三成,成色为一成的辅币,重七分。这三种新币通称“顺治通宝”。
后来为了便于计算和兑换,改用银两,取消了铜钱。同时规定:“每银一两,至纯至净,纹线直者,可换钱一千文;若纹线歪斜,即换钱不足千文。”
这就是说,一白银两可以换得一百串铜钱。其中还规定了各种不同质地和成分的银子所能兑换的钱的最高限额,超过这一标准就不兑换了。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清廷下令停止铸钱。从顺治元年铸行钱币到康熙四年停铸,一共28年,共铸钱1.3亿枚。此后直到乾隆五年才恢复铸钱。 不过这种官方定价的做法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到了雍正朝这种制度就渐渐崩溃了。随着银价的上涨,清代中期以后民间交易大多以银两计价。而官方定价制度之所以名存实亡是因为乾隆后期皇帝开始滥赏银两给官员们,这些额外发放的银两无法记入国库账册,只能记入皇帝的个人账目上,使得财政预算出现严重赤字。为了填补这个漏洞,乾隆帝不得不增税加徭使百姓负担更重。由于财政收支中白银数量严重失真,嘉庆年间贪官和珅借助于皇帝的信任大肆敛财以至于最终无法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