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百元人民币有几种?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同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印制了 62种面额、73个版别(纸币)的钞票,这些钞票的图案和颜色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没有印上人民币的面值,这是因为当时国内尚在解放区,实行的是解放区人民民主专政,所以在货币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不标面值。直到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才在纸币上出现了“人民币”字样。
目前,我们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虽然取消了人民币字样的标注,但第一版的“人民币”字样却刻在了硬币的表面。现在这种硬币已经很难见到了,它有个很有趣的名字——“长城币”。因为它的正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拼音字母,背面是联合国标志,所以国外一些收藏家把它叫做 “UNC” (未流通的)硬币。
由于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发行量及其少,又经过几十年的磨砺,现存世量更是非常稀少,因此它们的收藏价值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那些票面图案花纹比较漂亮的珍品,如三枚“拖拉机”纸币、“牧马”纸币等,一枚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而那些印制较为粗糙、票面色彩单调的“残次品”,如“工农”“5美元”、“10美分”等,却可能因为存世量大而价值很低,甚至几元钱就能买到。其实,这些都是很不科学的看法。任何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性”都是和其诞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能印制一套属于自己的纸币相当不容易,人们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把纸币印制得清晰、美观些;但如果社会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纸币的需求不再像以前那样迫切时,人们在印制纸币时就会更多地从实用角度出发,而忽略其审美要求。不能简单地用“精美”与“粗糙”来区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