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币民用的价值多少?
这得看是哪个时期的币,隋朝(581年—618年)一共经历了文帝、炀帝、恭帝3个皇朝 隋文帝建国初期,实行五铢钱,这是我国古代钱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平钱,“五铢”的简称。其钱文“五铢”二字各占一角,笔划整齐而清秀,制作较为精美,因质量较好,流通的时间很长,是我国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钱币。
隋文帝杨坚建立大隋王朝后,为了发展生产,颁布诏书:每造五铢钱,铜四斤,至隋末,钱益轻,时民杂用胡币。这里说的“胡币“就是指西域地区使用的货币,主要是以贵重金属为原料铸成的金币和银币。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及与西域交往的增加,西域的货币也在民间广泛流通并用于买卖贸易。这种金、银币在汉代即已传入中国。《汉书·食货志》曰:“莽……诈取私铸作黄金,谓之‘错刀’,直一;银,谓之‘大钱’,直五百。”此“大错刀”或 “大钱”即是金、银币。唐颜师古注引孔安国曰:“错刀,金银合成也。”又引王充语:“铸作金银以铸钱,谓之‘错刀’。”说明西汉末年已有纯金、纯银制成的金钱。到了东汉,人们将一枚圆形方孔的小铜币称作“小钱”,将一枚金银合铸而成的大钱称作“大钱”,并将二钱多枚小铜币合成一大钱使用。可见此时民间流通的货币是以小铜钱为主,金、银币为辅。
据记载,蜀汉时期,有人在市场上用40颗珍珠换得一块玉璧,再用这块玉璧去换了2万钱,说明当时1颗珍珠约等于50个铜钱,1块玉璧相当于2万个铜钱。东晋成帝司马衍在位期间规定:一枚五铢钱换一枚银锭。南朝梁武帝时,规定1枚五铢钱换1枚银元。这两则史料都说明了南北朝时期白银已作为一种货币在民间正式流通了。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银的价格相对平稳,一贯钱大致可以兑换150克白银。宋元时期,官府对铜钱铸造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为了保证铜钱的质量,严禁私铸,并多次减少青铜材料的配比,以致于南宋年间将铜钱中的杂铅去掉,使得铜钱的质地更加纯净,含金量也随之升高。这一措施当然会造成铸钱成本上升,但是使钱币的价值得以保持。元代以后,由于疆土广阔,对外贸易频繁,海外金、银等矿产资源大量输入,国内对金银需求大增,导致银价下跌。到明代,一两银子大约可以兑换制钱一千六百多文。
清初继续实行明制,百姓所持之物除了制钱外,还有元宝、银两等。自清朝中期开始,银价又开始上升,一直到清末,物价总体水平有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是一贯钱大致可以兑换150克白银,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每一朝代的银价略有高低不同而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