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收藏价值高吗?
1912年,民国开国元年,国民革(被)命军(割)战(命)争(没)夺(有)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滇系军阀(主要是蔡锷在云南的军队)。这些军人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们在民国建立后大量铸造带有“共和”、“中华民国”或“云南都督府造”等文字的银元。因为这些币上的中文大都采用繁体字书写,又加之当时印刷技术有限,字体多不工整,这种纸币因为被称为“鬼版”。
1935年法币改革以后,由于旧版的“鬼版”已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云南政府就于1936年起开始发行面值为一元的新版“鬼版”——即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这种银币正面为袁世凯侧面半身像,背面铸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和嘉禾图案。因为其面额为人民币一元,所以人们又称其为“袁头一圆”。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云南造币厂为了节约铸币原料铜和铁,将模具做得相当粗糙,所以大多数袁头银元呈椭圆形,边缘参差不齐,笔划也有模糊不清;而且因为当时工艺的问题,这些银元背面嘉禾的颗粒大小不一。 这些瑕疵使这些袁头银元看起来相当粗糙和不规范,但是正因为这样,才使得这些袁头银元具有很高的识别特征,很容易被人认出是新铸品而不是传世古钱。
另外,据说有些奸商为了防止他人认出是仿制品,故意将一些粗造的袁头银币拿去磨光机加光滑,其实这也是破绽。 因为磨过之后会露出铸币的蜂窝纹来,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 正因为如此,这些袁头一圆虽然发行量很大,但保存完好的却不多见,目前大部分都被收集至博物馆和古玩鉴赏家手中。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这些袁头一圆,如果偶然得到一枚,那可要好好珍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