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重宝光背价值多少?
2019年5月,一件“元·至正通宝”背星月纹铜钞样(图一)在拍卖会上拍出3.4万元的价格;而今年6月份,另一件相同版本的铜钞样(图二)则在拍卖会上以8.6万元成交。 两枚铜钞样的尺寸、字体及背纹完全一致,仅存世数量可能相差较多,一枚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枚由北京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藏。
这些钱币虽然称作“钱”,但其实并非流通货币,而是各朝代的“试铸币”或“样币”。由于历代朝廷都会铸造一些钱文相同的制钱作为样本,供各地钱局核对和校正钱文用,这类钱币俗称“母钱”。而“母钱”经翻砂制成铸钱模具后,再铸造出来的钱就叫“子钱”了。所以 “母钱”相当于“子钱”的父母。 上述两件文物上的文字均为“至正通宝”,但一个属于“至正元宝”背星月纹,另一个则属“至正双冠元”背星月纹。它们的背面均有类似现代硬币的圆形图案和满文“宝泉”铭文。
据专家们介绍,此类钱币最早出现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当时由于纸币“交钞”的广泛发行,金属货币的流通急剧减少。为了弥补银、铜等金属货币的不足,元朝政府允许民间私铸铜钱和银锭,并自行定价。由于缺乏监管,许多地方劣币横行,真币被炒到天价。在这种情况下,元朝政府于至正十年(1350)颁布《造作金银器令》,规定所有官府所铸金钱和民间私铸金钱都要打上政府的印记,称为“宝字”或“宝泉”“宝源”,以区别于私铸的劣币。 除了“至正通宝”“宝泉”外,其他的钱币上还有诸如“大元国宝”“大唐国银”“天福元宝”等多种不同朝代的“宝”字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