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与清代大瓶瓷耳的区别?
首先从工艺和造型上说说区别 清乾隆粉彩转心瓶 乾隆时期的瓷器制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件粉彩转心瓶做工十分精致,可见当时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同时期其他造型如洋彩、斗彩等也是精妙绝伦。只是这种精巧在民国时期已经不再实用了。 到了清朝末年,外销瓷的兴起使国内的瓷器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毕竟国外市场是有一定需求带动的,此时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出现了大量“西化”的瓷器,比如洋装人物图饰,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当然西学的兴起也有其历史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侵扰中国,中华民族处在苦难之中,然而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其中就包括向西方学习。于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成为时代主题,这样的时代主题也影响到陶瓷行业。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恢复传统的制瓷工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很多陶瓷艺人转向学习制瓷技术较少的西式造型和装饰技艺。
尽管民国初年的瓷器在材质、烧结温度等方面有所提升,但是其造型还是相对规整。图中这款瓷器造型与清中期瓷器几乎没有差别,只是一侧有一道细小的齿状突起而已。 清道光五彩大瓶 这一件是道光年间官窑所生产的五彩大瓶。这件瓷器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此时的胎骨依然较为厚重,二是纹饰依然繁复。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此时期朝廷对于瓷器质量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毕竟这是代表宫廷水平的物件儿。
民国的瓷器大多为民间窑口所烧制,以适应市场需要,所以往往在质量上很难达到很高的标准,尤其是一些白釉瓷器,容易露出胎骨。如图所示,虽然这件瓷器施白色釉,但依旧能看出隐隐约约的青色胎骨。 除了胎骨之外,纹饰也是判断时代的一个依据。如图,这件五彩大瓶的颈部图案为缠枝花卉,下腹部为大朵牡丹,这种繁复的花卉图案是明清两朝的特征之一,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