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是民国多少年?
现在不是民国(这似乎是一个废话);其次,我们现在没有年号,国家法定假日春节、清明、端午等都是以公历为准的;最后,如果一定要问的话,目前我们国家可以采用两种算法计算年份。 一种是以公元纪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年数相加得到的数字,简称为“公转建”,比如今年是2019年,用公元纪历年减去1949年,得到1919这个数字就是“公转建”的年份数。
另一种是“农历纪年”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年数得到的数字,简称“阴转建”,今年2019年,就是“阴转建”的年份数。 “公转建”和“阴转建”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公历为准,后者把公历和农历的年份都加起来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国历史教科书上写的民国年代是用“公转建”呢?而一些影视作品却用“阴转建”?
这是因为,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的历史事件都是按照公历记载的,比如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戊戌变法(1898年)等等。这些历史事件都是用公历记录的。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许多重要会议也是按公历记录召开的,比如党的七大(1945年)、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等等。在旧中国(指1949年以前)大部分时间里,我国的官方和民间都是使用公历年份的。 不过,随着新中国成立,情况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考虑到广大老百姓习惯沿用农历记年,因此政府将春节放假7天(1949年1月1日—7日),其中初一至初三为法定节假日,初四开始上班。1951年又重新恢复了元旦放假3天的传统,取消了农历除夕与正月初一两天假期,以此来纠正农历记年在正式场合使用的错误。
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百姓们仍习惯沿用农历来计算年份。于是,一些影视作品中就出现了用“阴转建”来表示民国年代的尴尬情形。 还有一些作家故意打破时间界限,采用“合称”的方式来虚构年代,如张爱玲《十八秋》中写到:“他们结拜的那年是民国二十年。”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1930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