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民国二十三一元银币?
我是做钱币收藏的,从来没有听过有23年的一元银币,你可以去看看真假,23年的银元是背嘉禾图的和背船花的,嘉禾图是比较少的版。如果是真品的话价格要1000多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流通银元。1955年4月银行开始收兑银币,1957年10月流通中的银元全部收回。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政出多门,银行难以充分发挥中心货币的作用,各省、市、区财政部门所掌握的银元存余量很大。1935年4月,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规定国民政府统制全国的货币发行,以非法定的银元计算单位--法币, 收回银元铸成银元券,收回票券,以统一流通。当时曾有一系列的举措实施,但收效不大,未能阻止银元的流入和流出。到1936年法币政策已名存实亡,银元与法币并流,且与法币的兑换率时有波动。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由于军需浩繁及民众需求激增,法币在华北的流通不畅,民众转而乐于使用价值较高、携带方便的银元。于是,从华北到上海市镇的银色流动激增。在这种内外夹攻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1日决定,将法币收回,改发银元券与铜元的双本位制度。但金银本位制依旧存在,且与美元和英国金币的比价都固定不变,名义上的本位银元和实际上的美元本位制共存
虽然财政部在1941年下半年改双本位为银本位,规定银元券以银为本位,并规定1元含纯银24克。但实际发行的银元券以银为名义本位,实际上仍以法币为本位。
1948年8月19日南京政府颁布了对白银实行管理的规定。规定对银本位币实行禁止出口、限量铸造、不限量发放持有以及建立统一收购制度。
根据这一规定,对银本位币(包括有年份的银元以及旧银元)禁止出口。但私货私运仍然不可避免。 限量铸造亦未能制止私铸。从山西平阳叶家10户共同铸造的两万多枚"中华民国20年造"一元银币的案子可以看出,在当时私铸是极为常见的。
由于有年份的银元日益减少,市面充斥种种仿造品,许多仿造品甚至用铅心冒充银心。私商铸造的银元,成色一般为九成,也有七八成或十成真的,但仿制品大多为假货。
市面上有各种1949年以后的仿版民国元年(1912年)的"裸币”,没有正面图饰,背面只有字不设图。还有民国38年(1949年)的台湾版孙中山帆船币1元也属假货。还有"伍圆"或"十圆"的,这为当时的通货名目。由于当时银圆较多,因而有相当数额的伪币也属常见。例如:1948年陕西李建初、李茂堂等伪造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抗战胜利纪念章",用银3148两伪造1945年10月10日"双十"纪念章3700多枚(10元一类200枚;50元一类1325枚;100元一类1320枚;500元10枚)。其花纹人物、鸟禽、亭阁、山水等均模仿精确,高6.7厘米,重70克。真纪念章为法国人设计,上海造币厂制模铸造,含银93%。此伪币为西安人吕明渊经手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