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收藏民国徽章干什么?
有人把收藏民国期间(1912—1949)的徽章看成一个小众的收藏门类。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因为这时间确实相当短,还不到三十八年的历史。但这个说法又似乎不是很准确,因为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已经有职业性作坊制作者,那会儿就可以做出各种精致的珐琅器、金属饰件,以及竹、木、石类印章,来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身份。
按时间论,现代的徽章应归入第二大类,即商业性普及型纪念品。顾名思义,这类徽章往往以简单的几何形边框,来镶嵌中心图案所表达的含义。1949年以后,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八月,内务部曾颁发“关于禁用腰果戒指等项徽章”的训令,要求限期交出私藏。1949年以后,虽然依然有纪念性徽章的制作和使用,但并不是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所特需要的标识,而是某种政治信念的见证,如“热爱共产主义,热爱新中国”等。所以,一般从材料上讲,现代商业性徽章,并不采用黄金或是很名贵的金属,而更多使用银、锡、铜等材料;造型上趋向精致、复杂化的同时,也保留很多现代艺术所固有的简洁化、抽象化的趋势,并使用更多非传统的形状。
还有一种解释应该更合适,它就是属于一种实用品而非艺术品的范畴。因为它更多是在工艺制作层面考量,而很少有人去顾及作品所表达内涵或是象征意义、理念追求等。也就是说,除非有某种功能欠缺的疵病,或是违背了制作常理的奇思妙想,一般只有工艺的成熟与否,技巧的高下之分。
收藏现代商业性铭牌、徽章,最早应该是从明、清时期“章刻”民俗的遗传承递而来。像刻字店、印章铺,或是职业珐琅匠、金属工艺师等,为个人、商业性宣传、庆典活动而制作者,都可以归入此类收藏领域。
至于说“藏家”群体,据知道的人来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收藏徽章之风便开始在西方盛行。美国曾举办过一次极具代表性的主题展览,名字叫“我们怎么说话——现代金属徽章”。那时,欧美一些制作徽章的著名作坊,还有私人制作者,便开始尝试把政治性铭牌及商业性徽章融为一门独立的新艺术。
“徽章这种形式如此丰富和多样化,作为设计者很乐意创造它;对于收藏者来说,他们能感觉到所收集藏品在时间进程中所发生的状态变化。”这是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馆长对徽章收藏的看法。
在费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同名展览,于1994年9月1日开幕,从一百多件作品中独择出20件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铭牌,来展示二战以来,美国政治、社会、文艺及商业等各个领域、各类型徽章的生产和发展变化。
其实,对于很多有“非职业性”收藏热忱的人来说,能够从自己收藏的物中,感觉到其中的“变化”及“发展”固然重要,但这只是长路漫漫的“收藏之路”中很短暂的霎那。它就像是我们人生所经历的一段段生命历程中的小小的缩影,只有当我们认真品读这些收藏品背后所隐含的一段段尘封历史时,才会真正体味到物与人、与心之间那丝丝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