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水龙原理?

付奕琛付奕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国清代已有人工降雨的记述,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纯属迷信。如《啸亭杂录》记载:“今土人于雨前,必于旷野中张祭案,悬瓦罐,积薪其上,令童子唱‘一顶笠,一股桶’之词,雨即可来。”又有云:“塞外积雪经旬不愈者,土人掘地深数尺,引雪置瓶,瓶口对日,雪即消释。”又说:“凡冬日降雪,至夏日亦化而为雨,又名‘雪水泡子’。其说以为冬日天气最冷,结冰积雪。及春天气暖,冬日之雪水不流,汇而为池,夏时热且干旱,雪水化为雨水,积而即流,无由保存。此其所以说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雪下雨前数小时,在野外摆案祭祀,请求神佛让雪尽快融化,以解灾区旱苦。在新疆等地,当地居民挖地窖储存雪水,以备夏季之用。更有甚者,在下雪时将坛子(容器)挂在檐下,收集下雪,以贮藏饮用(如开水、茶叶等)。这些收集雪水的“土人”认为,雪是天之水,来之不易,应该珍惜,不宜随便动用,只有人病了才请朋友去“讨药”(注:指雪水),人死了才将雪水浇坟。这些均说明了对雪的迷信。这与其说是“水龙原理”,倒不如说是“雪龙原理”更贴切些,因为雪水不仅含有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物、酒精等有害物质,而且因为雨雪过程中重金属物质在雨雪过程中富集现象,所以雪水中还富含重铬酸盐、挥发性酸、尿素、甲基丁醛、乙醇、乙酸和乳酸等有毒有害物质,更易造成水质性污染。

以上事实说明:一是古代人对雨雪天水的认识,与中医理论息息相关。因为雪是阴气凝结而成的,所以中医里有“寒性”、“凛冽”等说法,认为其聚积是大量的水阴气,其本质属水,但其性寒,所以可以冰封江河,冻裂大地,将农作物、草木杀绝而死。而对雨的理解,则与“雨露”、“润泽”、“甘霖”等联系在一起,认为其乃大气之中阳气所化,属阳气之液,是肥农田、促生长、享丰收的象征。二是古代人对水的“圣”化的理解,也与众不同。如《周礼》有云:“洪范九畴,其一曰水”;“九川:洎、壑、淮、汶、吉、淇、河、洸、济”;“八旱:太山、岐山、路山、燕山、太行之隰;荆、扬、岐、沔;伊、洛、瀍、涧”。这里的水被尊为大行、德仁之物,滋润兴利,功莫大焉。而旱则被看做是不幸、灾害、不仁之物,多行不善才致灾害。把“水”比之为“福”,而将“旱”视为“祸”,这种观点是与我国历来“以农为本”的国策分不开的。

关于“水龙”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夏,水龙之会也,辰星之虚,土龙致水也。”辰星,即水星。按我国的传统星座学说,土星和木星每年各四次经过闰年,经过的日期正好对应二十四节气,于冬夏之际,水星最旺盛,故有“水旱不见,只见土星”之说。土星与水星合称“水龙”,“水龙”运行到夏至(芒种)时,就会“降而生水”,“水龙”由火德而出,故有水旱之故。这种说法认为,在“夏至”芒种这天,土星和水星都在南方,故有“土星入庙、水星当权”之说。“水龙”掌管天气,司掌阴厉,其行状如人之有疾病。其初出在东方,因东方是春令之气始生的方位,万物之所始发,其行又如人之新生,所以立春前五日,即有迎水之意。如浙江东阳人谢池,立春前一日作《迎水诗》:“惟昔伯成子,在流沙之墟,躬耕而饮泽,不食而食其土之委奴。虽谓仁与人,而不仁者辅。我靡我图,式临渊岳。无作龙为鱼,饮水不食活国,将浮兮将潜,听潮兮听涛,从吾所好,万乘安坐逍摇。”而古人对水之“圣”化的思慕、追求、崇拜,也反映出对水的畏惧心理,因为水能使物富,也能使物贫,能使物寿,也能使物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