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
总结以往各家的说法,笔者以为清代碑学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金石学的发展带动了碑学的发展。金石学的兴盛直接推动了碑学的发展,清代金石学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清代考据学兴盛,文人学者讲求实证与考证作风为金石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二是清代金石学家在考释古文字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三是清代金石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们以金石为武器,抨击满清统治,讴歌明朝;四是清代皇帝对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乾隆时期,朝廷为表彰历代帝王、名贤和文人事迹,多次在全国大规模征集碑刻、拓本、石刻,编刻《西清四鉴》、《石经日表》,出版《金石萃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其中,《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共辑录碑刻文字23788则,清代碑刻数量空前超过前代,《天竺碑》、《爨宝子》、《张猛龙》、《曹全碑》等各种名碑大都可以在坊间购买到各种拓本,碑学兴起之时代条件至此渐趋成熟。
金石学的发展,把更多的古代碑贴展示在人们面前,并且对其上的书法作了一些文字考释,为清代书法家开阔了视野,为碑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二、清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碑学的发展。明代以前,科举考试以帖学为主,书法也以赵、王羲之等晋人书法为主。自雍正元年(1723)开博学鸿词科,规定考“四书”义,“五经”义,并加帖两门。其中,帖学只考临摹古帖,不再考大、小楷八股字,这样就使帖学的地位大不如从前。到乾隆时实行四书文代替八股文,大、小楷就完全退出了。帖学衰落,人们对古代碑版的兴趣日增,学习书法,由帖转而学碑。碑学风气的兴盛推动了清代碑学的发展。
第三、赵体书风的泛滥是碑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明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好道及“八股取士”,赵子昂书法被取为“中正和平”,字势平和,为当时的“台阁体”。嘉靖、万历时,又尊尚“台阁体”,于是赵字泛滥至全国,成为统治书坛的“官体”。“台阁体”字势安雅,而笔力孱弱,书法意趣尽失。清初,虽然人们对此作了尖锐的批评,但统治书坛仍是赵体之风。碑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是赵体书风泛滥所至,碑学是对赵体的反动,是书法发展中所必然出现的。
第四、“崇古”意识的强化。碑学兴起时正值“崇古” 思潮的高涨,人们主张“尊碑抑帖”,对帖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这既是对帖学的反思,是对赵体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碑学的褒扬。崇碑意识的强化,促进了学者和书法家的学术观念的变化,使碑学在书坛逐渐取代赵帖的地位。
第五、书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进步。对碑学的产生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书学理论,对碑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明末清初之际,著名书家及书法理论家都提倡以古为师,“学书须先究汉魏普遍之迹,体势明丽、八分昭然也。”学“二王”必须“追秦汉”,由“秦汉”而“师二王”。学古人必须尊古、向古,从汉碑中吸取营养。这种学书思想与书法理论对书法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碑学的兴起与繁荣有重要影响。
第六、书法家自身的条件。清代的书法家们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是文人书法的兴起。自明末开始,帖学的文人化和碑学兴起书风的大变化,使书法成为文人墨客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享受,而不单单是一种技艺,这就使人们可以摆脱“二王”书风的束缚,以古人为法。二是书法家的博学。文人书法的发展使更多的书法家都成为书法家,他们在书法领域上更加大胆地追求和开拓,不断充实和丰富书法艺术,使书法艺术形式更为多样化,书法审美也更为广博。清代书法家大多博通经史,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加上他们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碑帖俱好的艺术修养。他们以金石学、考据学等学科作为书法艺术,碑帖互融,自出新意,创造了全新的书风,为近代书法的开拓和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