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作品有什么?
赵之谦生活在清王朝“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时代,社会的大变动给思想界也带来了“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同时也涌现了“扬州八怪”、“海派”等艺术革新和反传统的思潮。此时期的书坛“中兴”之音未落,“醇古”之风渐起,浙、皖两大书派也在日趋衰败。赵之谦就是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形势下,力挽狂澜,继承了“二派”未竟的革新任务,独创一格,自立一旗,形成了赵氏特有的淳朴、质拙、敦厚、雄强的书风。为以后碑派书法和现代书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赵之谦的书法初师颜、欧,后追金石碑版,他的篆、隶、行、草,独辟蹊径,融碑入帖,熔冶百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赵之谦的篆书成就以“魏碑体篆书”为最著。《 Stacy Foundation 》,此幅篆书横幅作于同治乙丑年( 1865 ),为赵之谦三十九岁的作品,正是“魏碑体篆书”形成的代表性作品。赵之谦此幅“魏碑体篆书”将篆、隶、魏碑的结构及笔法糅合一体,形成了“碑味”浓郁古拙的篆书。这幅作品运笔凝重、古朴,结构严正,字、行之间的距离宽绰疏朗,气势跌宕浑朴,整个作品给人以疏朗、浑穆、敦厚之感。既表现了秦篆的沉着、凝重的力度,又体现了“邓派”篆书的艺术美,同时又将北碑方笔的体势、风韵纳入了篆法之中,给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陌生感和厚重感。
赵之谦的隶书,由于取法汉碑,加之汲取了金农以碑体写隶的技法,所以他的隶书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结体方正整饬、雄强、质拙。用笔上将隶书的圆笔变为方笔,并且将圆笔外廓略成方折,同时又掺入了金农漆书和颜体的笔法,使线条显得极为的拙重、厚腴,他的这种“碑味”十足,“隶中带楷”、“隶中带行”的独特体式,开一代隶书书法艺术新风,被今人称为“赵之谦体隶书”、赵叔“六分半”书。如《张寿臣墓志铭》、《张寿臣兄墓志》、《无量寿经之廿六·廿七》等作品,皆为赵之谦“隶中带行”、“魏碑体隶书”的优秀代表作,是学者临习的好范本。
赵之谦的行草早期取法颜真卿,中年转攻北碑,将碑体方笔和圆笔结合为一体,写出了自己方中带圆,圆中寓方,浑厚、茂密、拙重、古雅的艺术风格。如草书《轴》写得极为豪放大气、凝重、朴茂。其结体、用笔方厚拙朴,笔墨雄浑,粗犷率真,既有着北碑的风韵,也闪烁着颜真卿宽博、丰茂的遗韵。又如行书《轴》,此幅作品,用笔方圆并用,结体方整、古拙,既有北魏粗犷厚朴的特征,又蕴含着颜真卿行书宽博、严谨的特点,通篇看来,跌宕起伏,纵横开阖,气势雄强茂密,古茂清新的赵氏行楷个性风格跃然纸上。
纵观赵之谦的书法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赵之谦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这与他“临碑不临帖”的创作思想是分不开的。赵氏临碑并不求其形似,而是以碑版当帖临,“于北碑无不临”。他以碑入帖,“熔铸汇通”,从而达到了“有我”的化境。
(二)、赵之谦在用笔上“偏师陷阵,纵横驰突”,“碑味”十足,既重“刀法”趣味,又重“笔情”墨韵。
(三)、在结体上严正茂密、方正、严紧,结构新颖。
(四)、造型上追求生拙、古趣,以朴拙古雅为美。
赵之谦篆刻亦是一绝,他的篆刻艺术“从秦、汉人古印悟入,后从‘二李’(即李斯、李阳冰)入手,再溯源周、秦,参酌甲骨、钟鼎、封泥、砖瓦等”。赵之谦的“悲庵印风”给近代篆刻又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推动了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他的篆刻作品线条刚毅,质朴醇古、峻峭,造型简练明快、浑成、劲健、生动,既有浓厚的金石味,又有很强的笔情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