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双刀刻法吗?
清康熙时期治印名家有蒋仁、丁敬、邓石如、黄易等,他们共同发起的“西冷八家”以“浙派印章”著称于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浙派印是继明代文、何之后的又一个篆刻艺术流派,他们师法秦汉,于秦汉古印及金石碑版中吸收营养,讲究章法、刀法,作品风格秀颖、清峻苍莽,开创并发展了“切刀法”。
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使刻刀的材质和款式得到了完善,出现了各种造型的刻刀,出现了双刀刻,使篆刻艺术的刀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篆刻艺术在文人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地流传。篆刻艺术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逐步达到了顶峰。
清光绪二十年以后,篆刻艺术便开始走向低落。随着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文人治印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气,篆刻艺术也在走向消亡和没落……当然,由于个别文人的爱好与坚持,使篆刻艺术在低落期还一直持续流传。这一时期的印人和作品,流传较少,鲜为人知,使篆刻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断链现象。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日益重视和关心,传统文化艺术出现了复兴的契机。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开始,一批在旧社会时期坚持从事篆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喜爱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开始积极地从事篆刻艺术创作与教学活动,并将篆刻艺术逐步列入了美术教育的课程之中,在全国的一些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开始设立篆刻艺术专业与课程。
从此,篆刻艺术的复兴和繁荣便出现了一线曙光。1979年,陈伯亮教授在山东省教育厅的安排和支持下,在济南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研究机构,并于1983年以研究会的名义在济南举办了第一次篆刻艺术展览,使尘封30年的篆刻艺术重见天日,出现了复苏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