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画家作品有哪些?
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五代(公元8-1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革新与演变时期,山水画继花鸟画之后,从传统的以人物为主体地位的绘画中突出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画种。以表现自然山川之美为主的山水画的迅速发展,从吴道子开始,经张璪、王维以及“大小李将军”等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至王洽、孙位,则进入新的阶段。唐末、五代之交,山西画家荆浩,总结了这些前辈的丰富经验,以他特有的艺术实践予以完善。其山水画论著《 笔法记 》的问世,不仅对当时的山水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亦极为深远。
荆浩长期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盘谷,深入生活,反复实践,对北方的山林丘壑观察入微,掌握其生成规律和形态特征,于山水画的构图、用笔、施墨,都有精湛的论说。他认为画家应先刻苦学习前人经验,然后通过“搜妙创真”,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善于描绘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真实感强,“有出蓝之思”.被后人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现存《匡庐图》轴、《笔法记》墨迹本,图藏故宫博物院,本藏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