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博物馆有郑板桥作品吗?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怒而乞病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终老。
郑板桥诗、书、画俱佳,有“三绝”之称。他在中国画史上是继宋元后强有力的大家。他不但擅长画兰、竹、石,梅、松等,而且发展了兰竹技法。在继承石涛、朱耷和扬州八怪中前辈革新派传统的基础上,又突破传统技法的束缚,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提出“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的主张。运笔用浓墨、淡墨、湿墨、枯墨、焦墨互相渗透,画的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勾、勒、撇、点、皴、擦等手法综合并用,笔墨奔放自如,风格奇峭。
板桥作诗题跋,常常寥寥几字,却幽默发人深思。书法更是自成风格,所谓“六分半书”,实际上是一种行楷。他把真、草、隶、篆、行各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自称“意懒偏宜字半斜”,把“书”、“画”、“诗”、“文”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博物馆所藏郑板桥作品有《兰竹石图》四帧。此四帧画是板桥67岁时所作。上面兰竹石相互辉映,姿态横生并有题诗三首。诗画风格豪放,泼辣超尘脱俗,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的遗世独立的人品。是郑板桥的晚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