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鼓干什么用?
清代道光年间以前,因禁城内缺少堆放柴炭之场所,所以就在“社稷坛”坛墙外面,放臵一些大鼓以备击奏,而将炭、柴分别放在这些大鼓上,用绳子扎紧,鼓下砌石台以承重,以鼓代柜,故而得名“石鼓”。因当时鼓多,叠摞成垛,又称为“鼓楼”。
据记载,这些大鼓有的是臣工进贡,也有地方戏班进宫演出所用,日久之后,便散置在这里,有的破损,便被用石条或石头砌筑加固,以增加鼓的坚固程度。
社稷的“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代表五谷。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祈求五谷丰登后,又恐社稷神游荡不归本位,便将社稷神的“神主牌”也安在了社稷殿里。所以人们便将社稷殿称呼为“斋宫”,将神主祭位安放在“社稷殿”内,东西两廊为陈设社主、稷主、风云雷雨、山川百神、八位帝主及其他神主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