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喜字罐怎么看年代早晚?
清代的喜字罐,一般器型很规矩,釉色很正。款识,常见有“大清x朝年制”或“康熙年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大清同治年制”等款式。青花发色,从清早期的浓重到中期逐渐清丽幽靓,晚期色暗,色料分布不均匀,有明显凝聚“蛤蜊光”斑点。器体上一般有款识及人物、图案、吉庆文字等。
清代青花喜字瓶仿明代永乐、宣德者不多,而仿成化的居多,款识书写风格也仿成化款。造型的共同特点是直口较宽,溜肩、鼓腹平足,颈部和肩部有弦纹一道或两道,但器型比成化者要大的多。青花发色浓重,釉面灰暗无光,有凹坑(俗称泪痕)。明中后期至清代,多有以“喜”字为饰的器物出现,寄托了人们对喜乐、祥和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清代瓷上写“喜”字的做法,主要在乾隆朝,至晚清时亦时有出现。乾隆喜字题材的瓷器多出自唐窑手中,如在清雍正年间的珐琅质胎画上一个“囍”字等等,造型主要有瓶、罐等。喜字瓶、罐口沿下常有蕉叶纹装饰带,腹上亦有团“喜”字纹。
需要注意的是,清末仿制的青花喜字瓶,赝品较多,收藏时一定要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