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胚瓷器什么年代?
黄釉是明清时期皇室的专用颜色,出现于明代弘治一朝,由于所用原料中氧化铁含量高,烧制温度仅有1200度左右,故釉面颜色黄中微呈沈绿色。黄釉的烧制方法有二次烧成和一次烧成两种。二次烧成所用原料是普通透明釉加上氧化铁配制而成,先将器物高温烧成素胎,然后施黄釉再入窑二次低温烧成;一次烧成是在高温透明釉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钻,在1280度以上的高温一次烧成。由于两次烧制温度不同,两种黄釉在色泽与釉面特征上也有着明显区别。
清早中期,承明制例,宫廷中所用盘碟碗盅等多以黄釉瓷器为主,尤以雍正、乾隆两朝为盛。清康熙时,黄釉瓷的品种已超过明代,工艺制作也超过明代,其呈色也由明代的娇黄转为明黄(也因清代的黄釉瓷,釉下含有二价铁元素,科学测定其饱和度为80%左右,故呈色偏明一些)。
清中期以后,黄釉瓷器退出了官窑瓷器的主流行列,黄釉器也随之大幅度减烧,但历朝并未绝烧。从实物与档案看,自乾隆中期后,官窑瓷器的黄釉以低温为主,颜色也逐渐变为柠檬黄。在色度上,晚期颜色较早期要淡。到清末,所烧黄釉已呈浅淡色。
从清中后期(特别是晚清制作的黄釉瓷釉色浅淡、釉面普遍光亮、有气泡、器物底足普遍粗糙看,现代仿制黄釉瓷并不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黄釉瓷的仿制是明清黄釉瓷各品种中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