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钱是怎么样的?
铜钱和银子是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在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制钱制度,以每1000文铜钱为1贯,和1两银子相当。但银子实际上并没有被政府官方货币化,其只规定了两者之间的比值。
清代的铜钱在康熙二十三年以前,由户部主持在京城铸造,之后权力下放到地方各省。铸造的工艺,采用翻砂法,其形制和明代基本一样。但清铜钱在使用过程中常有当五文或十文的小钱使用,在民间也出现了当十和当五的铜钱,其中十文钱和制钱大小差不多,是清代一种小面额的货币,清政府在道光年间才铸制当十钱,但是禁止当制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