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有哪两个碑派?
清代碑学有北碑与汉碑两派。北碑派以包世臣、康有为、李瑞清较为突出,他们对南北朝碑刻推崇尤甚。包世臣对北碑情有独钟,他说北朝书“点画峻厚,骨力通达”,“深得古人用笔三味”,对南朝书贬低一笔,说“不逮北朝何止伯仲”。其书论主要阐述用笔方法和结字原则。其中“永字八法”的概念和“四面停匀,八方联络”的结字原则为时所宗;他提出的“平行”、“平出平入”、“逆入回出”等方法为时所实践,由他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偏旁互换”、“删改通假”之法,也为当时碑派作者所效法。
康有为的论书专著《广艺舟双楫》,总结了前人实践的经验,阐述了提倡碑学的理由、方法、理论和评价。所谓“尊碑”和“抑唐”,实际上是对清朝初期赵孟(e)、董其昌妍媚一路帖学书风的否定,在当时是很有促进作用的。碑学的产生和盛行,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同时也给书法艺术园地增添了新的丰碑。在清碑派中有不少人是既能碑、又能帖,碑帖兼融的。
另一位碑派名家李瑞清,一生尊碑,并用毕生精力对汉碑作了全面的研究,著有《汉碑范》八册和《追摹汉碑楔》,集中阐述了汉碑的风格流变和用笔方法,是今人学习汉碑不可多得的书学理论。同时,他不仅精研北碑,而且对南碑也有较深的体会,著有《群玉堂金文考》、《群玉堂汉金文考》、《李庐金文考释》,对金文研究也有一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