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墩子是明代好还是清代好?
一般收藏界常说“有明无清”,其实对于砚材来说,此话不妥。石墩子砚明代有清亦有,且明清两代所产皆十分精良,均是石质细腻,润泽如玉者,有“石质细腻,呵气研墨,墨池不干”之说。“有明无清”这一说法,从本拍卖会1201室所藏清代石墩子砚(此品为《石砚记》封面所载)的精良可考。据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时,石墩子砚矿仍被开采,此后的所产石墩子亦有佳品出现,只是产量已大不如前。
石墩子有细有粗,有些石质较差者,其成矿年代,当在上世纪5、60年代,此期所产石墩子,仅能制作成砚盒、砚材,已不适于制作砚台,而有些明清旧料,被重新再做砚时,所制之砚,亦会因废料所制,而使其品质大大降低。
明代石墩子砚存世较少,多有上池者,且无墨堂,皆留原石。清代石墩子大多有墨堂、砚池,且存世量亦多于明砚。从砚材的自然风化程度上看,有的明清砚,因石料长期埋藏地下,受潮气浸染,自然风化严重,而有些近年新材,却因旧坑石料重新被再加工制作而使砚石风化后制作砚台,显得比明清之砚风化更甚。如有的新制石墩子砚,其“鱼脑冻”之细密程度,甚至超过明清石墩子砚,而有的明清旧料制成的砚台,因其旧料风化程度严重,石质较疏,故其“鱼脑冻”现象,则远远不及旧坑新作及明清精品。
总之,石墩子砚品质的优劣,并非以年代的早晚而论,而应就其石质之优劣、成形之美陋、制作之精糙、有无上池、流派及名家制作、及存世量的多少等综合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