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什么兴瓷器款?
清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规模有清一代不断扩大,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清代自顺治、 康熙、雍正至乾隆初期(公元1644-1755年)的百余年间,陶瓷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康熙(公元1662—1722年)时期,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成就,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阶段。由于清一代历朝皇帝都对景德镇御厂瓷业生产高度重视,因此从总体水平来看,景德镇的清三代皇家御用瓷器与明代御瓷相比,在成型、 釉色、绘画等方面有较大发展。尤其是釉色和彩绘装饰,成为清康熙瓷的显著特点,五彩、素三彩、珐琅彩、青花釉里红及浅绛彩等各种装饰风格异彩纷呈,堪称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取得了突出成就。由于康熙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因此从康熙中期至晚期的几十年间,达到了清三代制瓷的巅峰,所产瓷器的造型和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器物做工精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是典型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此时期的制瓷技术在继承明代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无论从烧成工艺、装饰技法、釉色品种等,均远远超过了明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雍正时期,是清代中国陶瓷生产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朝代,雍正皇帝艺术素养颇高,对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尤其讲究,烧成了一批工艺极为精美的瓷器,是清代单色釉瓷器发展的极盛期,无论是单色釉、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仿钧釉等,都烧得极为成功,有的已达到“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地步,青花及彩瓷烧制技术亦达到了顶峰。而乾隆后期开始,由于对唐英的过分信任,逐渐放松了对御窑厂的管理,再加上唐英去世后,御窑厂缺乏像他那样精通窑务的管理者,因此,清三代制瓷工艺走下了巅峰之后逐年日渐衰落,尤其是到嘉庆年间,已经大不如前了。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清代末期,中国封建王朝已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由于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抗衡中一再失败,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国力大衰,特别是清廷内忧外患、财政困难,已无心管理瓷务,景德镇御窑厂时烧时停,甚至在咸丰时三年没有进贡,其烧制的瓷器也已大不如以前精细了。
就总体而言,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御用瓷器,特别是官窑制品的胎质,较明代更加细洁,瓷质更趋莹润,釉质光亮,色泽温润,白度有所增加,硬度增大,“五彩”彩料比明代纯净鲜艳,色调均匀,鲜丽明亮。釉下青花、釉上彩及釉彩的配合比明代完善。康熙时以青花、五彩和少量的仿铜锡红和釉里红为多,造型丰富多样,尤以尊、瓶常见。器物制作规整端正,胎体厚密,在清三代中最具“崇古”风格,釉色以纯白、粉白、粉青为主。装饰纹样大多用青花五彩,以云龙、九秋、八仙、婴戏图以及山水、博古、花鸟等为多,图案花纹疏朗、简洁,笔法简练洒脱,绘画精细有力,笔调清新,具有苍劲古朴的艺术风格。器物底足圆润整齐,器足之泥往往淘炼过于精细,胎土显得过白, 无明代时硬朗有力而带砂粒感的感觉,民窑青花多用浙江昌化等地的土釉,因此釉色略偏灰,厚薄也比较不均匀。
雍正时期瓷器的制作在各个方面都有发展。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产品,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和提高,无论御窑厂还是民窑生产的瓷器,均可说是清代最好的时代。其造型规整秀丽,线条柔和,品种繁多,器物体薄轻巧,胎质细腻坚白,釉质纯净莹润,仿古创新各类釉色和彩瓷几乎达到无一不精的地步。彩料纯正,色调柔和,花纹细腻艳丽。装饰图案以云蝠、龙凤、桃蝠、百花、花鸟鱼虫图为主。绘画工整精细,规矩典雅,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