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窑瓷器区别?
一、胎质
明初由于当时烧练原料加工较为落后,胎土中含铁量较为严重,致使胎质显得粗糙而色灰,永乐年间起,胎土原料加工较为精细,胎质也因此细腻而洁白,到成化时期洁白细腻几无杂质,弘治、正德后由于宫廷需求量锐减,制瓷业进入低迷阶段,制瓷中偷工减料现象严重,致使该时期胎体变薄而粗糙到嘉靖后又得以恢复。清康熙朝由于珠明料的禁用,致使青花瓷器的需求量剧增,因此促使清代迎来了中国制瓷历史的极盛时期瓷业空前的繁荣,同时青花矿料得到空前的开发,特别是“浙料”得到了迅速发展,致使清代得以生产出大量的青花瓷,产量的增加也势必提高生产速度,因此清代得以烧制出薄胎瓷器,也就出现了“亮青胎”,清代胎质不论厚薄,都具有坚硬、细密、洁白、纯净、润泽、细腻等特点,在洁白细腻的胎体上,釉层丰厚、莹润如脂、清透照人。
二、釉面
由于明、清瓷器釉料中助熔剂成分含量不同,致使釉面后产生的釉纹也存有差异。明代瓷器釉料中钾含量较高,烧制后釉面偏薄也不饱满,而且多呈现青白色,霁红釉、霁蓝釉等颜色釉器多为哑光莹润,釉面在盘碗类器内多呈现波浪纹。清代瓷器釉料中铅含量较高,烧制后釉面厚而且饱满,而且多呈现粉白色,颜色釉器由于制作工艺精细,因而鲜亮平滑,釉面在盘碗类器内多呈现橘皮纹。
三、纹饰
由于画工之间的绘画技艺和用笔习惯不同,甚至受自身审美情趣的影响,其绘画内容存有差异。如清雍正斗彩、五彩碗、盘之类的器物上所绘的变形凤尾龙纹,即“行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雍正朝始,此纹饰一直流行到乾隆、嘉庆朝,但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笔触却有所不同。如雍正朝所绘的此龙纹,龙身为一条带有凤尾的直线,直线两侧分别用两根平行细线描绘龙身,外用几根曲线纹饰来衬托龙身,尾部为外宽内窄的火焰纹。而乾隆朝所绘此龙纹的龙身是一条外粗内细且带有凤尾的线条,外再用平行细线及宽粗不等的曲线来描绘龙身,尾部是外窄内宽的火焰纹。嘉庆朝所绘此龙纹的龙身多为外粗内细且带有凤尾的线条,外用几根平行细线及弧线来描绘龙身,尾为外窄内宽的火焰纹。
四、器形、款识
明清时期传世品中,瓷器的制作可称得上是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的高峰。品种繁多,器形小巧。由于明清两朝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安定,使皇家用瓷和民用瓷的制造空前繁盛,工艺技术也得到不断的提高,而且在明清两朝,许多皇帝本身都酷爱文玩字画(如成化皇帝、嘉靖皇帝和乾隆皇帝),因此他们的爱好影响着宫廷用瓷的风格和样式,使得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仿古代器形或根据皇帝的意旨烧制出新颖独特器形的瓷器作品,如明代“斗彩梵文高足杯”、“成化款五彩婴戏枕形枕”、康熙朝仿明代“五彩鱼藻纹罐”、清乾隆仿“北宋定窑孩儿枕”、“清乾隆洋彩九桃天球瓶”以及许多仿生象生瓷,这些在民用瓷中是很难见到制作的。
明清时期,由于官窑制度严密、烧造精细,而且为突出皇帝专权,因此出现了许多写明代年号款的瓷器,这些款识是明代宫廷御用的符号,民窑一般很难见到。我们可从款识出现的字数和书体上进行区别。明代以楷书为主,早期有篆书款,楷书有书“双圈款”、“单圈款”、双框款、四栏款和长方框款。双圈款、双框款、四栏围款、长方框款多为釉下青花款。单圈款有釉上红彩、金彩、黑彩款。“大明弘治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