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拼接书法作品?
这个可以分两部分来讨论,一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章法布局(也就是楼上的几位答主讲的“拼”);另一部分就是现代书法创作中的拼接方式(也就是一些朋友提到的“非拼接”)。 传统的章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程式化的东西了,在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中比较少见。从唐初的欧阳询、褚遂良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后来随着文人书法的兴盛而普遍被使用。
古人作书的时候讲究一个“集古字”,就是把古人的法帖进行临摹学习。那么当你练习到一定基础之后就要自己尝试着去创作,但这时候你手上往往已经累积了很多字帖的碎片,你要把这些碎片重新组合成一篇完整的作品出来就得考虑如何把这些碎片“拼”在一起才是合适的。这就是章法的来源和作用。当然,古人作书也不排除没有章法的,比如米芾的米字,苏轼黄庭坚的行书,还有王铎的张猛龙等,这是作者们根据自己个人的书写习惯和风格来决定的。这些就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范围了。
现在市面上的毛笔字字帖一般都是以章法为主的,比如你练习赵孟頫的字帖,那基本上看到的都是他写的《兰亭序》、《道因法师碑》或者《赤壁赋》。这些都是有既定章法模式的书法名作,大家在临习的时候都要先理解这种章法模式再下手临习。否则的话,随便拿一贴过来就照着样子去临,那就是自寻死路。所以古代的书法家是很讲究这个章法的,这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就像绘画中构图的作用是一样的。
但是有一点要明白的就是,古代的书家们并不像今天这样把一件书法作品的章法给规定好了让你直接照搬过去就可以去创作的。他们更多时候还是提倡大家自己去琢磨研究自己的章法。比如说孙过庭的《书谱》里面就有讲到过这个问题,原文我记不住了,大意是说如果有一件法帖你很喜欢它的笔法和结体但你不喜欢它整体的章法,那你就应该试着把它拆开然后重新用你的思想把它们再组合起来变成一件新的作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说古人是不反对对传统作品的解体的,只不过他们不会像今天的很多所谓的“艺术家”那样大张旗鼓的去搞破坏,毕竟这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