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翡翠是什么翡翠?

赵小薇赵小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写了一个有关的文章 先分享一个冷知识:世界上产的玉有很多,但主要用来装饰用的只有和田玉、南阳石、蓝田玉和岫岩玉四大类。而翠,指的就是新疆和田地区的玉,这里出产的玉石有羊脂白玉、青白玉、碧玉等。 但是,在翡翠进入我国后,人们用“翠”来称呼这种绿色晶莹的玉石,而将原来称谓“翠”的新疆和田玉石改称“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叫法呢?这要从翡翠传入国内的时间讲起。

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关于“翡”字的文献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黔记》中有句“贡翡抠手一双”,说明到明晚期,云南所产的翡翠已经作为贡品进献朝廷了。 而“翠”字最早的出现见于清代吴其濬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原文是“玉以翠色为珍品”“紫翠轻衫白翠裙”,这里的翠指的是明代自东南亚引入的藤本植物“翠纱”,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把这种绿色宝石称为“翠”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翡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替代了“翠”这个古称的呢?我认为与清朝中前期大量收刮和田玉有关系。

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政府就开始征收民间玉器,随后又扩充至珠宝首饰,并在各地设立“宝源局”和“宝泉局”,负责采买玉器,1759年,北京西城的“宝源局”内甚至还出现了开采玉石的工场,这些措施使得古代中国的玉石矿业受到了强有力的控制,而时间恰恰就在近代以前。

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GPS和导航系统时代,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是如何能够找到玉龙喀什河(古代中国唯一有玉矿的河流)并顺利采集玉石的?我对此表示怀疑。我可以推测是清廷在垄断玉石资源的同时,强行给“翠”戴上了“洋帽子”,让它改姓“菲”(F.e)。 从古书到近代文献,我一直没有找到能证明“翠”被赐姓“菲”的证据。不过,我找到了一条相反的证据:清末,广东开始开采玉矿,出产的中国第一块玉料被称为“老坑玉”。光绪年间,英国人来到广州以北的满州里开凿新玉矿时,发现这里的玉料质地细腻、色彩丰富,于是,这块土地上的玉石被命名为“满洲绿”或“满洲晶”。而据我考证,现在所谓的“老坑玉”其实就出自这一带。

由此,我们是否应该倒过来推论,在西方列强入侵之前,“老坑玉”或者类似“老坑玉”的玉石早已出口海外,并以其温润的质感、艳丽的色彩和优良的工艺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呢?而如果真是这样,“翠”没有被赐姓“菲(F.e)”反而改为“赵(Z.ho)”倒是合情合理——因为中国古代的玉器工艺一直是“玉不琢,不成器”,而西方考古发现的玉器大多经过抛光处理,看起来非常光滑润泽,简直可以当镜子用了,这也说明西方人喜欢中国玉器的那一特点。

综上分析,本人倾向于认为古代的“翠”并没有改姓“菲”,而是改了名字“扮”了外国人的“洋媳妇”;反之亦然,现在的“翠”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忘记她曾经的“古姓”。本人反对把“翠”改回“翠”字或者将“菲”赐给“翠”——这样做都是对汉语的不尊重!

都兴奎都兴奎优质答主

1. 首先,“乌鸡”不是颜色名称,它的学名是“黑种”,它是根据种水来命名的; 2. “乌鸡翡翠”其实是一种叫“乌鸡冻"的东西做的挂件或者摆件(也有用白玉或青玉做“乌鸡”的),它是用一种特殊的工艺把一些天然矿石做成半透明的类似于冻状的东西然后雕刻成各种形状,因为这种天然的矿物颜色深而且看起来像一块黑色石头所以叫做“乌鸡”。

3. 我在云南丽江买过这样的东西,当时看着挺漂亮就买回家了,结果回家后拿起来一看,这哪是什么玉器啊!分明就是塑料和玻璃嘛。这些黑乎乎的半透明的东西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或是塑料制成的仿冒品。我仔细看了上面的花纹,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水草花纹”“千层雪花纹”等等。虽然这些名字听起来很诗情画意,但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呀——它们不过是人工粘上去的假花啊,根本不是自然的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