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是冰裂纹?
在玉石之中,翡翠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宝石。对于翡翠的认知,大家也是由表及里一步步加深了解的。其中对翡翠的表面特征,大家的了解是比较直观的,如表面光泽、抛光程度等问题都能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而冰裂纹就是存在于翡翠表面的特殊痕迹,有时这些特殊的痕迹也会给翠友带来一些问题,那么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关于“冰裂纹”的知识吧!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有天然形成的玉石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瑕疵,这些瑕疵可能是原生瑕疵(玉在形成过程中就存在的),也可能 是后天瑕疵(玉在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而后天瑕疵又可以根据成因分为人工和天然两大类。
所谓的冰裂纹,其实就是翡翠表面的一种原生瑕疵——裂纹。根据成因的不同,裂纹可分为: 注:图例均为天然形成无法消除的裂纹 上文说到,影响一件玉器价值的原因有很多,纹路的形态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从整体的价值判定上来说,如果是同样种水的两件玉器,其价值可能因为裂纹的存在而产生较大或者较小的差异。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冰裂纹是在翡翠原石或成品玉器上可见的裂隙,但大多数的冰裂纹其实都属于表面风化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裂痕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导致的,并不会进一步恶化或是扩展到内部。不过如果受到外力作用或者长期佩戴下,有些较弱的裂纹有可能会发展变为较为明显的裂痕,此时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了。
冰裂纹,也叫“炸裂纹”,是翡翠B货在注胶的过程中,由于注胶压力过大造成翡翠表面出现的网状裂纹,就像是冰块由于受热不均而出现的冰裂纹的形状。翡翠“冰裂纹”的有无和大小,对翡翠成品的价值影响非常大。一般而言,如果一件翡翠成品有较多的“冰裂纹”出现,其价值将大打折扣。
人们平时说的冰裂纹多指B货翡翠中出现的网状裂纹,主要是后期做填充胶所导致,而A货翡翠也可以存在冰裂纹,即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或者后期受到构造变动、外力作用等影响,使翡翠产生裂隙,同时由于翡翠自身含有较多的钠长石等较软的矿物,钠长石受到破坏后,其碎裂,加之其他矿物的溶解和移动,在自生裂隙的进一步扩大和改造,可以形成一组组的裂隙面。在透射光源下,其裂隙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白色、褐色等等。
B货冰裂纹
B货翡翠是将酸浸处理过的原料注以树脂或塑料等有机充填物。由于表面充填物的折射率要比翡翠的低,而且充填剂往往未能完全渗入裂隙内,有部分裂隙被封闭,因此在折射率仪上测得的折射率偏低,并带有多个星折射率。
另外,B货翡翠的表面由无数细小裂纹所分割成很多小平面。因此当透射光通过它并从表面反射时,会产生漫反射和星点反射。若仔细分析,便可以发现散落于亮光中的呈暗黄色的星点。这是由于注胶时气泡混入,由无数直径为0.01~0.1mm的裂隙被胶质封闭,呈暗黄色的胶质在光线的照射下反射所得。故此可见光下反射时的散光中有暗黄色光点是鉴定翡翠B货的重要特征。
A货冰裂纹
A货冰裂纹的产生与翡翠的组成矿物特点和后期成矿过程中的应力和热液活动有关,主要的组成矿物是硬玉,硬玉属于辉石类矿物,属斜交正方晶系(见图11),硬玉是柱状或长柱状的晶型。由于柱状的硬玉晶体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故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其硬度和韧度很大。在硬玉结晶过程中或后期的构造作用中,如果受到应力的改变和热液活动的的影响,有可能使硬玉发生裂隙,钠长石在热液中易于发生溶解和迁移,也会使硬玉产生裂隙,当应力较大时,硬玉发生解理和破裂(硬玉的解理是极不完的),加上伴随而来的热液及钠长石的溶解使裂隙不断扩大(热液和溶解的钠长石属于胶体溶液,可以沿着裂隙进一步扩展),且相互交叉切穿,从而形成“冰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