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白种翡翠值钱么?
先简单明了一点,行内说,干、湿并不是指水分多少的意思,而是指翡色的透明度。(因为干白种的底,就像脱了水的豆腐渣一样) 有翡有色,并且颜色浓度不低于70%的,一般被行内称为“糯种”或者“糯冰种”,而“糯”字就有很明显的形容意味——像糯米汤一样粘稠,所以这类型的底,通常水头是不错的。 有翡无色或者有色却颜色淡薄如烟,透明度高,接近玻璃种的,被称为“冰种”或“冰玻种”; 还有一种有翡无色,但却清透如水,这种一般被称为“玻璃种”。
其实上面说的只是广义上的分类,在行内还有更细致的分法,但是不管怎么分,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一般不会把干白种翡翠称之为高档的品种。 “干白”中的“干”很容易理解,但是“白”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一种类似象牙白的底色,行内称其为“白地”。当然,有的干白种的“白地”中会带有淡淡的黄色调或是灰色色调,但总体的印象就是感觉白色调占了主导地位。
我们拿一个典型的高档的甜白玉雕件来对照一下,就会明白干白种和高档次的翡翠区别在哪了。 上图这个玉碗,是典型的甜白雕刻作品,无论是颜色还是底子上,都符合我对“甜白”的定义——“色如凝脂,质地细腻温润,洁白无暇”。这样的艺术品,当然是价格不菲的,因为它的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
不过我们再来看看干白种的作品是什么情况。 这个挂件的原石看起来像是满绿色的,切开后发现里面是带有淡黄色的灰绿色,而且肉质粗糙,水头短。虽然也经过了打磨抛光,但由于底子不好,又缺乏色泽,所以这个挂件最终的成品并没有什么价值,即使卖家开价上千,我都不会买。
为什么同一个物种,有些能成为无价之宝,有些却只能值几个铜板?原因就在于细节上的差别,有可能只是底色浅淡的那抹黄色差之毫厘,也有可能是因为结构粗犷导致的水头不足,正是这些细节之处决定了成败。 所以我在教学生的时候总是说,翡翠行业中最赚钱的那帮人,不是以量取胜的,也不是靠垄断资源赚钱的,而是那些能工巧匠,是他们用高超的技艺把普通的料子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