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用化学怎么辨别?
这个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行可能会有帮助,但是不可能很准确! 首先,天然形成的宝石(也就是非人造合成的)都有一定的内部特征的,这些特征是无法复制的,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即使两个人拥有相同的指纹概率是非常低的,而且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有重复的。而宝石的“指纹”就是它的内纹理,不同的宝石具有不同的纹理,像钻石的内纹理就像颗粒一样,而绿色的翡翠往往带有明显的絮状结构。如图1所示为一块绿色翡翠的原石,图2就是在强光下观察到的内部的絮状纹理。
除了天然的宝石会有内部的结构之外,还有一些人工处理的宝石也会有结构。例如通过高温高压将染色剂加到玉石中去,这样颜色可以深入内部,这种经过处理过的宝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留下特殊的痕迹,也就是“烧痕”。如图3就是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经过高温高压处理的翡翠特有的“烧痕”。 当然有的玉石或者宝石并不需要高温高压的处理也可以有类似的颜色,例如绿色玉髓(即玛瑙)或者是绿柱石(又称“东陵石”)。但这些宝石的内部特征与天然绿色翡翠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只要见过真品的人一般都很容易识别。
如果看到无色或者浅色的宝石,要想判断是否经过染色处理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在染色技术非常高,不用高温高压也能使染料进入宝石的内部,这样的宝石用肉眼和低倍放大镜一般都无法观察到内部的结构或有明显的特征。但如果是中高倍数的显微镜下就能够看到染料的颗粒或者点状的结构。
另外,还有一些仿制的假珠宝也会用染料上色,这些假珠宝所用的染料与天然宝石所采用的染料是一样的,用肉眼、低倍放大镜也是无法区别的。因此需要检查是否有国家认可的鉴定证书,有证书的假珠宝毕竟还是假的,里面的内容一定有漏洞。如果没有证书,而商家又拒绝承认是假珠宝的话,则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法来检测,比如用水浸泡,或者用火烤等,真的绿色宝石不会有什么变化,假宝石则会褪色或变色。
方法一、用稀盐酸滴在翡翠的天然裂隙中,观察其反应。因为翡翠主要由辉石类矿物组成,辉石类矿物都不与盐酸(不管是浓盐酸还是稀盐酸)反应。而玻璃仿制品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与稀盐酸不反应,但与浓盐酸反应,且反应剧烈,气泡冒出速度快而多。注意,观察反应时应垂直样品向下滴,不要倾斜,以避免气泡沿倾斜面流下而产生误解。
方法二、用小刀(最好是专门用于测试硬度的矿物硬度计,其测试端硬度为4度或7度)刻划翡翠的表面或天然裂隙面,观察其是否留有刻划痕迹。因为翡翠的硬度为6.5度至7度,小刀的硬度约为5度,所以真翡翠不会留有划痕。但一些硬度较低的石料仿制品和有机玻璃仿制品不但会留有划痕,甚至会掉渣。此外,某些染色石料仿制品和玻璃仿制品也有划痕出现。
以上两个方法,若有一个方法观察到有反应,则所测样品肯定不是翡翠。如果两个方法都没有反应,则样品可能为B货翡翠或翡翠。
为了进一步区分样品是否为B货翡翠,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鉴别。
方法一、通过折射仪测定样品的折射率。翡翠为单折射宝石的折射率为1.66。B货翡翠由于表面残存着树脂,使B货翡翠成为异常双折射的宝石,且由于树脂品级或填充程度不同,折射率的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1.65至1.60之间变化,一般为1.63。这样只要通过折射率测定,即可鉴别出B货翡翠。该方法是鉴别B货翡翠最科学的方法,它适用于任何色种的翡翠,且不受B货翡翠处理工艺的影响。
方法二、在10至12倍的放大镜下观察翡翠的表面有无残存的酸蚀刻包裹体。B货翡翠主要利用酸对翡翠进行解理面、裂隙面和底界(翡翠质量很差时)进行部分浸蚀而使裂隙和解理面扩大和联通,以便后续的树脂注人和高热高压处理。在用酸处理的过程中,总会形成酸蚀刻纹理。由于染色处理需要较好的质地,因此高级别的B货翡翠酸蚀刻纹理很少。对于低级别的B货翡翠,酸蚀刻纹理较多,尤其在裂隙和解理附近特别清楚,常常呈蛛网状、钟乳状和树枝状。但该方法只适用于低级别的B货翡翠的检测,并且在10倍放大镜下仍很困难。
方法三、在2至4倍放大镜下观察翡翠的表面有无残存的注人和扩散的胶体硅(即指甲状物)和胶粘剂。B货翡翠用胶水粘合后,总有一些胶体物质和胶粘剂残存在翡翠表面及裂隙、解理面上,此物较易观察到。该方法在1至2倍放大镜下即可进行,但对质量较好的B货翡翠,因裂隙、解理和其它缺陷缺乏,这种残存物也很少,因此也不易观察到,因此这种方法也只适用低级别的B货翡翠的检测。
A货翡翠,B货翡翠,C货翡翠,ABC货翡翠的区别,翡翠B货鉴定方法,如何鉴别翡翠A货和B货?通过以上几个方法的综合分析后,即可确定样品是否为B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