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时间形成翡翠石?
对于“翡翠”这个名字的释义,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叶。在明代嘉靖年间,杨雄所著《杨太史集》中解释最为详细:“玉之出诸蛮瘴谷者曰‘翠’……盖翠之质,无冰纹,有杂色,亦温润而泽。”这里提到的“蛮瘴谷”,即今之缅甸北部克钦邦地区。
从明代起人们就已经知道,翡翠是产自缅甸的一种玉石,但此时对翡翠的了解尚不深入。清初朱润撰写的《琼林荟记》卷四载:“翠,缅语也,谓山神吐其肤布于地,而结成晶莹可爱之物。大抵色青白,中有浅绿色者,谓之绿翠;色黄如橘者,谓之黄翠;色黑而亮如漆,有绿者,谓之黑翠;有赤色者,谓之红翠。”从中可以看出,直至清代中前期,人们对于翡翠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认为它是“山神吐其肤布于地”而成。
直到近代,人们才开始深入了解翡翠的形成过程。1965年,瑞士地质学家卡尔·海恩里克斯(Karl Henniges)首先揭示了翡翠矿床的原岩可能属于火山碎屑岩,从而推翻了“山神吐其肤布于地而成”的说法。他通过研究得出,翡翠是由一种特殊的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 随后,美国地质学家威廉姆·西博勒(William Sibole)和亨利·马歇尔(Henry Marshall)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翡翠形成的理论:早期,富含镁和硅酸盐的熔浆沿着地下断裂带溢出,冷却后形成了辉长岩、玄武岩等岩基和岩石。随后,这些矿物中的铬被氧化,形成可溶性铬硫酸盐类离子,被运移到附近沉积下来。当有外来物质侵入时,这些铬硫酸盐与铁、锰等金属元素结合,进而形成硬玉或软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翡翠。 他们的说法得到许多证据的支持,是目前最受认可的一个有关翡翠形成的理论。
除了上述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有关翡翠形成的假说,其中有些甚至提出翡翠属于人工冶炼的物品。尽管目前人们对翡翠的形成仍有诸多疑惑,但这个谜团终有一天会得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