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晶体越来越多?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有的玉石都是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就是晶体形成的过程。 打个比方,我们把一块原石切成两半,每一半再切一下,这样一直切下去,最终结果肯定是切出无数很小很小的碎块。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原石质量。只是原本均匀分布的矿物颗粒会集中的连成一片,看起来好像晶体增多了一样。实际上只不过是从分散的状态变成了集中状态而已(图1)。这种变化对原材料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道理,翡翠经过打磨抛光,表面那一层非常薄的皮壳被磨掉后,可以看到上面有密密麻麻像针尖一样的点,这些点就像切出来的冰块一样,其实是内部纤维状的矿物颗粒。由于切出来的冰块不可能绝对水平或垂直,所以这些点和线难免有些倾斜,如果打灯一照的话,还可以看到明显的灯纹(图2)。其实这也是晶体特征的一种表现。
当然,把抛光表面磨平,再仔细打灯观察,是看不到什么晶体的。只有在切面或者磨得有点差的表面才能观察到。在自然光下仔细观察,也是判断玉器是否经人工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一般消费者很难有机会去仔细观察购买商品的切面。所以,那些不良商家才会在商品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蜡层,用光线昏暗的不锈钢架做支撑,配上低照明度的小灯具来迷惑消费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商品采用激光加工技术打标,这种标识方法比传统的化学药剂腐蚀标记更精准,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完全不影响商品的质量。
这个问的很有意思,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看晶体是由什么形成的呢?晶体是由组成该晶体的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键等作用紧密结合而成的。通俗的说就是由内部颗粒有序的叠加而成的。
拿冰来说,气态的水(水蒸气),液态的水(水)和水结冰后形成的固态的冰,它们三者的化学分子式都是H2O,也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它们都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无规则的杂乱堆积在一起而成的。
而水结冰后形成的固态的冰,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完全改变了。这些水分子由杂乱无章的无规则排列方式变成了一个规整的排列方式,并向三维空间方向扩展叠加,形成了一个三维方向都有规律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翡翠晶体也一样,由其矿物成分硬玉(钠铝硅酸盐)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叠加排列而成。随着叠加成的晶体尺寸不断增大,我们人眼就可以看到该晶体了。比如我们看翡翠颗粒结晶比较粗大的手镯或挂件,其绿色、白色、紫色等颜色都是由肉眼能够识别的晶体组成,这些晶体都是由该颜色的硬玉分子叠加构成。
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较小的晶体,甚至可以观察到更小的晶质微粒,在扫描或透射电镜下,甚至还可以观察到更小的基本晶格。
任何一种晶体都是由其基本分子构成的,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则向三维空间上叠加。晶体的大小取决于其分子叠加的数量。
晶体有大有小,并不是说小晶体以后会长大,而是由其分子组成时叠加的多少决定的。比如有两个硬玉分子构成的绿硬玉晶体,就是绿硬玉构成的翡翠绿色小晶体。两个硬玉分子,一个绿硬玉分子和一个白硬玉分子叠加在一起,在化学上讲就是固溶体,在宝石矿物学上就是两分子绿硬玉晶体。
所以,晶体的大小由其分子叠加的数量决定,较小的晶体不会变大,如果晶体表面有分子再结合上去,这种晶体就有机会继续长大,但由于翡翠矿化成矿已经停止了,晶体再结合的机会几乎为0。
总结,晶体有大小之分,小晶体不会变大,但有可能继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