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石头是如何形成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被公认的科学的关于翡翠的形成理论共有五种。 这些理论分别认为翡翠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海水中沉积的矿物颗粒或者金属离子经过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1. 变质说 这个说法最早由前苏联地质学家提出,认为翡翠原岩来源于地下深处,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使某些岩石经高压低温条件下发生了变质作用,生成了翡翠。 2. 水化作用说 该学说认为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含有机质的火山灰等淤泥经生物化学反应形成硅酸盐溶液,然后溶液中的矿物结晶生成石榴子石,之后再和其他矿物结合生成翠玉。
3. 冲积矿床说 这一观点由澳大利亚学者提出,认为翡翠矿床是由原生矿经河水搬运至河口后沉积而成。 4. 热液充填交代说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翡翠是一种热液矿床,其原岩可能由泥炭或玄武岩组成,经热液的填充、胶结和沉淀后形成结构细腻、致密的矿石。
5. 沉积—改造型 这一观点同时包括了前述几种学说,认为翡翠是原岩经沉积、改造而形成的。其中,中国学者张静嘉教授提出的“湿带改造”学说较为著名。
简单来说,翡翠石头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由硬玉或者是其它钠质 Feldspar 等矿物相互压挤与融熔而成,由于过程中受到的压力与温度的不同,所形成翡翠的质地也有所不同。通常形成翡翠最理想的温度为 650~1100℃;压力则为 6~17Kbar。
一般而言,形成翡翠的环境为两种:一为在沉积岩与玄武岩的接触带附近。在接触带附近,由于岩浆内高温高压的环境,接触带附近的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为我们所称的璞料。
另一类则是翡翠岩由地壳深处因板块运动被抬升至地表而形成的:由岩浆与超基性岩在高压环境下形成硬玉岩,随同岩浆沿着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由于岩浆的冷却作用温度下降,在接近地表的时候(距离古缅甸洋沟20-30公里)形成富质的钠长岩与花岗岩,最后因挤压作用而形成裂痕,在压力差之作用力下注入其裂隙之中,继后冷却固结成富质的硬玉岩玉矿床,这类型的翡翠通常结晶较为细致,成矿质量较好,为山料 (简称山场料)!在地表经风化作用后剥落并因水流冲蚀搬运作用进入河床之中形成仔料!